日前机构之家注意到,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赫然披露了上海监管局所作出的系列行政处罚信息。12月10日的处罚字号不但一次性数量较多,从149号至182号、共计34笔。
而其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农商行”,601825.SH)所涉及的情况也受到了舆论的关注,不但处罚金额高、并有支行长被终身禁业。包括152号、153号、154号,以及161号、162号和163号,共计6笔、处罚金额高达370万元;金荣重(时任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分行川沙支行及妙境支行行长),因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
注:截图来自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但除此之外,机构之家也注意到,在沪农商行本次所受到的处罚中,也有一笔沪金罚决字〔2024〕161号,其中涉及“未及时调整贷款分类”的问题;该笔罚金也高达155万元,而根据iFind口径统计,今年以来银行涉及到贷款分类的处罚已经有80笔、金额合计高达9214.97万元。
顾名思义,沪农商行即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该行成立于2005年8月25日,是在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的上海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整体改制而来,也是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的省级股份制行业银行。
作为一家位处我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的省级农商行,历经多年的发展,该行已于2021年8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截至最新的2024年3季报数据,沪农商行的总资产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7.91%,贷款总额为7433.17亿元、同比增速6.02%,存款总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速8.86%,当期实现营业收入204.84亿元、同比微增0.34%,归母净利润104.85亿元、同比微增0.81%;在质效指标方面,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97%、与去年同期持平,拨备覆盖率364.98%、同比下降了50.50个百分点,而资本充足率16.95%、同比提升了1.26个百分点,净息差1.48%、同比缩小了0.17个百分点。
沪农商行相对而言较为值得称道的是其相对较好的投资回报意思和水平。如以最近的2024年度中期分红为例,该行曾创下两项“第一”。一方面沪农商行每10股派2.39元,分红比例达到33.07%、公布时暂列A股上市行“第一”;另一方面,该行在分红时间的安排上(9月25日),也体现了“江浙沪”式的高效“执行力”,是A股市场上“第一”家中期分红的银行。
而从2023年度的分红情况来看,该行年度分红比例为30.10%、静态股息率为5.89%,两者均在A股的42家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尽管在新“国九条”的政策效应下,上市银行的分红回报有了普遍的响应和提升;但相对而言,农商行还是略显滞后,故而沪农商行的这种高回报水平就更是难能可贵,其30.10%的年度分红比例在上市农商行中位列第2位,而5.89%的静态股息率则高居榜首。
沪农商行的这种高回报水平,才是一家健康的上市银行所应具备的“现金奶牛”特征;但我们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要客观全面、对其有待改进之处也不能视而不见。
本次该行一次性领到6笔、金额高达370万元的罚单,同时又有支行长被终身禁业,也已经说明沪农商行在内控合规方面是有待改进的。同时细分来看,除了未及时报送统计数据、贷款及员工行为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等之外,机构之家特别留意到的、还有1笔涉及“未及时调整贷款分类”。
总所周知,信息在现代社会是极为重要性的,信息数据的及时、高度有效性也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银行业的经营也是如此,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风险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不但是监管部门的重点要求,也是银行自身经营治理的要点之一。
但遗憾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泛泛而论,由于贷款分类将涉及账面上的资产质量数据,并进而影响到一些经营机构、或是员工个人的“经营业绩”;故而在贷款五级分类时,违背审慎经营、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寻找理由延迟调整、甚至挂账在较高等级的情况,还是时有出现。
对于当事的员工个人或机构而言,通过业内俗称的“资产质量调解术” 而对小小的数据进行“调整”可能无伤大雅,毕竟真实的情况自己心中有数。同时,避免资产质量分类的下调,有些时候也增加了员工个人或机构自主化解或清收时的灵活性和空间。
但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完全不同。小流终将汇聚大海,如果任由这种行为,那么作为一家银行整体,则其贷款五级分类在总量上就会有明显的偏差和出入,进而影响到最高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同时,站在监管机构角度,也就无法了解各家银行的真实风险情况。
事实上,该问题的重要性,从监管机构相应的处罚和监管力度中已是不言自明。据机构之家根据iFind口径资料汇总,今年以来银行涉及到贷款分类的处罚已经有80笔、金额合计高达9214.97万元。
在银行业正处于历史性节点的当下,如何通过业务结构的转型调整、优化内部的经营治理水平,来进一步提升经营质效已是业界的共识。在这一大背景下,强化对于贷款五级分类的管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审慎经营,确实值得引起重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