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文摘
职场
2024-08-11 18:06
河南
觉得有好几个月没有静静坐下来写一些东西了,也可能是周遭发生了变化,还在努力适应当中,当然,人生就是这样,有坦途有坎坷,这才是人生,平淡无奇的可能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但是,无论周遭怎么变,都挺喜欢看书的,不管什么书,总觉得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哪怕一本书当中只有一句共鸣也是值得的。最近,把家里的旧书又翻出来,随手翻了几页《知行合一》,当然,大家一看书名,自然知道是王阳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思想至今被人沿用至今。所以,便带着崇敬的心情看了起来。其实,书之前是看过的,但不记得有什么体会,现在再读起来真是觉得思想深邃,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圣人。想想,感受可能与一个人的经历、阅历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伟人的出生都是不同凡响的,王阳明也不除外,五岁还不会说话,改名“王阳明”后才会说话,从小并没有立志做大官,而是立志做圣人。当然,自古以来也没有人说过怎么做圣人,便开始了自己的圣人之路。当然,并不顺利,不管学“致知格物”,还是佛教道教,都没有找到通向圣人之路的大门。直到上书被贬,才有了“龙场悟道”。奸人当道,大家都谏言的时候,王阳明一声不发,多他一个人不多,少他一个人不少。但当大家都怕了,不再谏言时,他却逆流而上,结果可想而知,但他不为别的,只为了自己的良知,并唤起他人良知。这就是王阳明。说王阳明是老实人,可能也不算。但他总是以自己的内心良知出发,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为了让良知得以实现,所以他比老实人更老实,比起奸诈的人更为奸诈。奸诈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良知。读完《知行合一》,又读了几遍《传习录》,更觉得是我们工作和人生的法宝。概括起来,我觉得有三点精髓。第一,心即理。王阳明说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圣人,都有良知,路上有老人摔倒了我们去扶是良知,自己偷了别人的东西虽然觉得占了便宜但还是有愧疚之情是良知,哪怕是自己亲人和一个陌生人同时落水去先救自己的亲人同样是一个人的良知。所以,遇到问题无需外求,一切答案其实就在自己心中。第二,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并不是不让人有一丁点欲望,什么都有度,适当的欲望就是天理,而过多过少就是人欲。王阳明讲求“事上练”,平常的空想不足以致良知,只有在每件具体的事情上修炼,才会越发使自己的良知占领高地。就像一个人的孩子病重,他很是伤心。王阳明却说,这正是你修炼的好时候。孩子病重,作为父母伤心是在所难免的,这是天理。但是,如果不伤心或者伤心过度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人欲,是人欲就要去除,听从自己的内心,才会坚定而平和。第三,知行合一。良知有了,但是只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需要我们实践,才是知行合一。所以,如果在我们心中有了某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也是在良知的范畴之内,所以不妨一试,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良知。所以,后来王阳明思想的后人总被人觉得管闲事,奸人当道必须管,皇帝不勤政也要管,素不相识之人受了冤也属于管的范畴,这个管就来自于自己的良知,不管就违背了自己的良知,正因为有这样一大批人在,才使得人间正义得到了伸张。所以,我们在人生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于自己的内心,无需外求,但答案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千变万化,只要不违背良知,一切可行,所以阳明心学不是迂腐一成不变的,是在千变万化当中使得良知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