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聊聊与句子有关的话题。
除了某些特殊语句外,每一个句子,都必须表达出唯一的、清晰准确的含义,并且对这个句子所表示的含义能够分辨其真伪——命题的性质。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句子都是由不同的词汇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句子的分类也很多。比如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命令(祈使)句;根据句子的结构也以分为单句和复句,等等。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命题。
首先介绍一下关于命题和句子之间关系的个人观点。
语句是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一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句子是用来表达一个清晰完整意思的一种语言形式。
命题是一个逻辑学概念,它的基础定义是一个句子想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命题和句子的关系是,句子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命题的表现形式,命题是句子想表达的含义。
通常,能够完整表达一个观点或描述一个事实的句子,才能称之为命题。因此,上面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命令(祈使)句等不同类型的句子中:陈述句、反问句(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陈述句)通常能够作为一个命题;感叹句、命令(祈使)句等需要根据其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来判断是否属于命题;疑问句一般不是命题。
下面的讨论主要针对能够作为命题的句子进行讨论,如果一个句子不能作为命题,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句子如何才能做到表达出唯一的、清晰、准确的含义?
首先就是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词都有清晰、明确的定义。”
如果组成句子的词做不到有清晰、明确的定义,那么这个句子的含义,也就是这个命题想要表达的含义也必然是混乱的,最终导致其他人理解上的歧义和混乱。
词的含义混乱或歧义是造成句子的含义混乱或歧义的最主要原因。
比如:
“他走了一个小时”。这句话中的“走”可以理解为“行走”或“离开”。——多义词引用的含义混乱。
“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这句话中能够肯定来了三个医生,但是无法判断是来自同一个医院或分别来自不同的医院。——数量词的指代不明。
……
这种例子非常多。
由于词的含义混乱导致句子的含义混乱,尽管这种句子是一个命题,但是因为它无法表达清晰、准确含义,或者它表达的含义是错误的,那么就不是一个“真命题”,而是一个“伪命题”
伪命题要么是含义混乱,要么是含义错误,不能用于逻辑论证。
这一类的伪命题比较容易辨别,只要用心去分析句子中的词汇就可能做到。
还有一种情况,构成句子的词含义是清晰、明确的,但是这个句子整体的含义是错误的,这也是伪命题——这类伪命题更具有迷惑性。
关于伪命题的讨论,请参阅笔者之前专门讨论命题的笔记文章。
由于审核的原因,本文的后半部分全部删除,只保留部分要点。
尽管有的句子中,用到的词无论根据语境或上下文都能够清晰、明确地确定其含义,但是整个句子的含义是模糊的、充满迷惑性的。通常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呈现,实际上是为了引导(诱导)人们接受某种特定的观点或行为。
这类句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句子表达的含义是违常识(自然规律)或者经不起推敲的——虚假陈述。
滥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错误诱导。
用褒义或中性的句子来掩饰错误的观念或行为——文过饰非。
堆砌华丽的词语,进行口号式表达——言之无物。
不当类比——也是一种错误诱导。
利用多义词或——偷换概念。
后记
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果,也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工具。语言不仅能帮助人们通过逻辑思维来探索、发现世界的奥秘,反过来也能帮助统治者对大众进行思想控制。
比如当年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米德国,就是这种用语言来进行思想控制的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