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也需要学点逻辑学(四)说话要遵守逻辑论证的规则(上)

文摘   2025-01-26 10:52   山东  

前几篇文章中,说明了个人对于普通人如何学习逻辑学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形式逻辑并不复杂,只有几个基本点:

当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用到的任何一个词汇都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含义——概念的性质。

除了某些特殊语句外,每一个句子,都必须表达出唯一的、清晰准确的含义,并且对这个句子所表示的含义能够分辨其真伪——命题的性质。

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逻辑论证的规则。

       

 

关于逻辑论证规则

本人早期的逻辑学笔记中,关于论证规则的笔记有近二十篇,简单总结,首先就是前面所说的前两个基本点:

概念清晰、准确;

每一句话都能有清晰、明确的含义,且保证这个含义能被证明是真实、正确的——符合常识、自然规律。

句子含义的证明,可以根据句子本身来判断,更多的时候需要结合说话的语境、文章的上下文进行,而不是单独拿出一句话,否则有可能犯断章取义的逻辑谬误。

保证以上两点之后,再就是说话、写文章或者阅读文章时,遵守逻辑论证的规则:    

只能从常识(公理、定理、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被证明正确的观点、观念等)推理出新的常识;

论证的理由和结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相关性(因果关系律的要求)。

注:事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除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证明题之外,现实世界几乎找不到简单的因果关系,因此通常用相关性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注:

希望系统了解论证规则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这个公号早期的文章中,除了论证规则外,也有文章对因果关系进行讨论。

逻辑论证的基本原则只有四个,就是逻辑学四个基本定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因果关系律。(关于这四个基本定律,本人分别有文章尝试用通俗的语言对它们进行介绍。)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话要有根据”。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无论这种现象(事物)的存在是否合理,既然它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合乎逻辑)。——因果关系律的要求。

有一种错误的表达“存在即合理”。这种表达是对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理性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理性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的误解。    

“存在即合理”这个命题的错误,有很多文章进行分析。笔者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合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合乎逻辑,而不是汉语词义中“具有一定正当性”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事物的变化)都是合乎逻辑的,但并不能证明它是正当的或正义的。比如,当有人做了错事,往往会给错误寻找合理的借口,这不能证明有借口的错误都是理所应当的

逻辑思维并不能保证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符合正义的,只能保证这些话符合逻辑论证规则。——需要警惕

          

 

下面简单分析如何判断一句话是否符合逻辑

通常,要判断一句话是否符合逻辑,首先就是要明确这句话是不是一个命题,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否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一个含义,这个含义指的是能够陈述一个事实或表达一种观点。

日常生活中,有的话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其本身并没有陈述一个事实或表达一种观点,不属于命题。比如命令/祈求某个人做某事,或者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等等。

          

 

对于事实(真实发生的事件或事物的真实存在)进行判断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受到各种信息、新闻等等。对于这些,逻辑思维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判断这个事实的真假。这种验证真伪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信息来源等进行判断。    

      逻辑学笔记系列(一):事实与判断——试着运用逻辑学知识来辨别是谁在撒谎

逻辑学笔记(三)——通过信息来源和内容来辨别真伪之一

逻辑学笔记(四)——通过信息来源和内容来辨别真伪之二

批判性思维(四)看新闻,需要批判性思维——社交媒体不是可靠的新闻来源

除了与事物或事件有关的信息外,我们还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观点、结论等等。对于观点的判断,通常需要依据逻辑论证的规则,对这个观点的前提、结论以及论证过程进行分析,才能够判断真伪。

这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盲目相信,比如那些格言、名人名言、俗话说等等(这是下一篇文章想要介绍的内容)。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简单讨论在日常说话、讨论问题时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只表达一个观点,而没有提及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什么。如果前提错误,观点肯定站不住脚。

典型的例子就是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八大原谅”来都来了、都不容易、都是朋友、是个孩子、人都死了、大过年的、给个面子、为了你好

对于这八大原谅,都存在隐含前提,而且这些前提都无法验证其正确性。那么,当有人要求你认同这些观点(说法)时,就需要考查前提是什么。

八大原谅都是隐含前提的“三段论”。

比如,“来都来了”这句话,隐含前提是,来了就必须做某件事。这时候需要反问一句,真的必须做这件事吗?

再比如,“是个孩子”通常用来让别人原谅某个熊孩子所犯的错误,这也是一个“隐含前提”的三段论,隐含的前提是,孩子犯错应当原谅。真的应当原谅吗?

关于这种隐含前提的三段论,请参阅文章逻辑学笔记:对三段论的粗浅认识(四)错误的直言三段论中关于省略形式的三段论的介绍。

除了隐含前提,还有一个常见的表现形式——隐藏结论。这种句子常见于宣传标语/口号(特别是所谓的“金句”)。

比如,“不妨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多点信心,给爱人多点理解,给生活多点耐性”。

这句话,纯粹就是一句口号,不仅隐含了前提,还隐含了结论。它即没有说明信心从何而来(隐含前提“信心是存在的”),隐含的结论则是,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要采取忍耐的态度。    

忍耐能解决问题吗?或者说,逆来顺受是正经的吗?

欢迎留言讨论。

          

 

下一篇文章将简单介绍几种日常说话时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答非所问、不当类比、滥用经典(比如格言、名人名言、俗话说)等。

          

 

    

老头和你随便聊聊
一个老理工男,和大伙随便聊聊逻辑学有关的话题,一起来学逻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