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强势政府”不是中国成功的根源

文摘   2025-01-11 08:18   山东  


前言:

近日,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站看到一篇发表于2013年11月08日的文章,是长江日报记者杨于泽对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采访,文章标题是《吴敬琏:“强势政府”不是中国成功的根源》。

这篇发表于十几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依然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下面摘录文章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现在还是“半市场经济”

在谈到深化改革的问题时,吴敬琏先生认为现在还是“半市场经济”,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使商品、服务、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都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有序的竞争。    

吴先生认为,尽管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但是,中国改革始终存在一个“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双重体制消长问题。现有的体制带有沉重的旧体制遗产,就是命令经济体制的一些遗产。这突出表现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在很多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政府(而不是竞争性市场)仍然起了配置资源的主导性作用。各级官员存在GDP崇拜,动用权力管了一些不应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很多该管的事情又没有管起来。

这就造成了我们经济两个大的问题,一个问题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转不过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达到惊人的程度,依靠海量投资支持增长越来越困难;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腐败,寻租变得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急剧拉大,造成了许许多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明显降低。

关于腐败的问题,吴先生的分析是,腐败的基本原因是利用公权力追逐利润的机会太多。由于双重体制并存,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民间经济活动,造成广泛的寻租活动基础。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双重体制并存,导致广泛的寻租活动基础。

          

 

投资驱动给中国带来巨大风险    

在分析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原因时,吴敬琏先生认为,有些人不把中国经济的茁壮成长归因于改革开放,却把它归因于“强势政府”动员和分配资源的超强权力。我们应当明确,强势政府不是中国成功的根源,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

吴先生特别指出,政府主导并非好事。他说,现在,强政府、大国企和海量投资营造高速增长等亮丽政绩付出的高额成本和产生的消极后果正在显现。各级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管制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强化了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导致腐败迅速蔓延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官民矛盾激化。

在谈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他分析说,2009年用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把GDP增长率拉到8%以上。当时把经济拉起来,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经济增速就开始连续5个季度下降。这些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回报率很低、甚至没有回报的,还出现了一些所谓“死城”、“鬼城”。有三个经济学家分别研究了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结果都发现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杠杆率迅速提高,在中长期存在危险。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旧的增长模式和用“强势政府”海量投资支撑高速度增长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吴敬琏先生提出的建议是,要转变发展模式,就是要降低投资在整个增长中的贡献,要提高效率,或者技术进步。要提高效率,就要充分发挥竞争性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不得不通过活跃的创新来得到利润。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正是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才造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而不是一个“强势政府”的干预带来了奇迹。政府不应该管的,就不要去管。    

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吴先生的建议是,政府工作重点,要转移到需要深化改革,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规则,提供私人不愿意或不能够给以充足供应的物品方面。他引用了李克强总理讲过的话,“市场能够干的事情应该由市场去管,社会能够干的事情应该由社会去管,政府去办他应该办的事情,总体来说,政府管的事情是提供公共品”。

          

 

不改革国有经济,整体效率难以提升

对于建设竞争性市场体系,吴敬琏先生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就是完善市场的产权制度基础,第二要放开各类资源的价格,第三要反垄断,强化竞争,第四要实现司法公正和完善的执法监管。

关于完善产权制度,吴先生建议,首先,要明晰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基础。其次,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确保“不同所有制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

关于强化竞争,吴先生强调,消除目前严重妨碍市场有效运作的行政性垄断;按照“市场能办的放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交给社会”的原则,划定政府职能边界,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禁止各级政府介入营利性经营活动;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关于国企改革,吴先生指出,中外研究机构所作的大量实证分析,证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远远低于民营企业。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国有企业不但继续保持行政垄断的地位,而且得到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支持,迅速扩张。

吴敬琏先生指出,不改革国有经济,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升。我们要按照十五大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领域。没有退出的国有企业,也要按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切实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制衡结构。

最后,吴敬琏先生强调,邓小平1986年讲过,“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即使只从建立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来说,也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保证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下竞争。其中,独立的司法审判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切实加强。

          

 

附:吴敬琏简介

吴敬琏,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30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曾任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等。

吴敬琏在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主张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头和你随便聊聊
一个老理工男,和大伙随便聊聊逻辑学有关的话题,一起来学逻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