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惊:DeepSeek在张维为的话里发现那么多逻辑谬误

文摘   2025-01-29 06:36   山东  

          

 

网络上不少人对DeepSeek有着大量的表扬,也有许多的质疑。

具体的AI技术层面,俺无从置喙。但是从逻辑学角度,还是想试试DeepSeek的分析能力。

在网络上找了两段张维为教授的高论,扔给DeepSeek,来看看DeepSeek是如何分析的。

          

 

第一段话是张维为教授回答一个提问。

          

 

提问:现在的中国就处于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国人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 

张维为:市场经济的大潮确实影响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出现了很多道德缺失的情况,但我不悲观,因为中国人有深厚的道德文化和传统,今天我们需要把它激活。其实中国人的价值观就蕴藏在我们的文字中。一个中国人,只要学会了中文,能够使用一二百个成语,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往往就融化在他的血液中了,他就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勤俭持家、好学不倦、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等。我们今天要把这些传统价值激活,从而使我们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和善。此外,不管今天的中国存在多少道德方面的问题,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是平和善良的,中国的百姓还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自强不息的人。当你走遍世界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世界上多少民族的文化就是缺少这么一种平和、善良、自强不息,结果是暴力犯罪猖獗,发展毫无起色,一个接一个地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针对这段话,我的提问是:这是张维为回答一个提问的文字记录,请分析张维为的回答存在哪些逻辑谬误

DeepSeek的完整回答及分析如下:

张维为的回答中虽然传递了积极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或潜在的逻辑谬误。以下是对其回答的分析:

1. 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表现:张维为将提问中的“道德缺失的时代”和“无药可医”的表述进行了弱化处理,转而讨论“市场经济影响道德标准”和“激活传统价值观”的问题。这种回应可能没有直接针对提问者的核心关切,而是构建了一个更容易反驳的“稻草人”。    

例子:提问者可能希望讨论的是当前社会中具体的道德问题(如诚信缺失、腐败等),但张维为将问题转向了“传统价值观的激活”,这可能回避了更尖锐的现实问题。

2. 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表现:张维为通过“学会了中文,能够使用一二百个成语”就推导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融化在血液中”,并认为这足以让人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推论过于简化,忽略了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例子:掌握成语并不等同于内化道德价值观,现实中很多人虽然熟悉成语,但在行为上可能并未体现这些价值观。

3.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表现:张维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认为只要激活传统价值观,就能解决道德问题。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以及解决道德问题需要结合现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例子: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如“勤俭持家”)固然重要,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仅靠这些价值观可能无法完全解决贫富差距、腐败等复杂问题。    

4. 虚假两难(False Dilemma)    

表现:张维为在对比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时,将其他文化描述为“暴力犯罪猖獗,发展毫无起色,扶不起的阿斗”,而将中国文化描述为“平和、善良、自强不息”。这种对比过于极端,忽略了其他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子:许多国家虽然面临暴力犯罪等问题,但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发展成就。简单地将其贬低为“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5. 乐观偏见(Optimism Bias)    

表现:张维为对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表现出过度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面是平和善良的”,并强调中国人的勤劳和自强不息。这种乐观可能忽略了现实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如诚信危机、社会冷漠等)。

例子:虽然中国社会有许多积极的一面,但简单地用“平和善良”来概括整体道德状况,可能掩盖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6.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表现:张维为在回答中多次使用情感化的语言(如“温馨和善”“自强不息”),试图通过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通过具体的逻辑论证或数据支持。    

例子:他说“当你走遍世界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这是一种情感化的表达,缺乏具体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    

张维为的回答虽然试图传递积极的信息,但在逻辑上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稻草人谬误、以偏概全、诉诸传统、虚假两难、乐观偏见和诉诸情感等。这些逻辑问题可能削弱了他的论证力度,使其观点显得不够严谨或全面。要更有效地回应提问,可能需要更直接地针对道德缺失的具体问题,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第二段摘自网络,来自《这就是中国》第212期的讨论。    

张维为:中国文化的特点确实是尚整体、尚文、尚和。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今天的中国首先是一个现代国家,然后它的文明传统使之与众不同,这就改变世界格局了。为什么?就是我有强大的硬实力。为什么美国贸易战、科技战一定会输?因为背后我们有强大的硬实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跟你来谈和。 讲白了就是,我们不光尚文,我们也尚武,有了尚武的实力之后,再谈尚文,这就不一样了。西方是尚武,它没有尚文的这个实力。为什么150多个国家愿意参加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看到你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我觉得这就形成一个大势,这个大势逼得他们不得不开始模仿“一带一路”倡议,但他们又做不成。

请分析张维为这段话中的逻辑谬误    

          

 

DeepSeek的完整回答及分析如下:

张维为的这段话在表达中国文化和国家实力的优势时,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或潜在的逻辑谬误。以下是对其论述的分析:

1. 虚假两难(False Dilemma)    

表现:张维为将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简化为“尚文”与“尚武”的对立,并暗示中国既有“尚文”的文化传统,又有“尚武”的实力,而西方则只有“尚武”。这种对比过于极端,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子:他说“西方是尚武,它没有尚文的这个实力”,这种说法忽视了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的“尚文”传统(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以及西方在软实力(如好莱坞、流行音乐、科技文化)方面的强大影响力。

2. 诉诸实力(Appeal to Force)    

表现:张维为强调中国的“硬实力”是解决国际问题(如贸易战、科技战)的关键,并暗示其他国家因为中国的实力而不得不接受中国的倡议。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国际合作中的平等性和互利性,带有一定的强权逻辑。

例子:他说“我们不光尚文,我们也尚武,有了尚武的实力之后,再谈尚文,这就不一样了”,这种表述可能让人误解为中国的“尚文”是建立在“尚武”的威胁之上,而非真正的文化吸引力。

3. 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表现:张维为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归因于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并认为其他国家“不得不开始模仿‘一带一路’倡议”。这种推论过于简化,忽略了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复杂动机(如经济利益、地缘政治等)。    

例子:他说“150多个国家愿意参加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看到你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种说法可能掩盖了部分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实际考虑(如债务问题、地缘政治博弈等)。

4. 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    

表现:张维为在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时,反复强调“文明型国家”和“硬实力”的重要性,但没有提供具体的证据或逻辑链条来支持这些观点。

例子:他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今天的中国首先是一个现代国家,然后它的文明传统使之与众不同,这就改变世界格局了”,这种表述缺乏具体的论证,更像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循环。

5.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表现:张维为在论述中使用了一些情感化的语言(如“大势逼得他们不得不开始模仿”),试图通过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通过具体的逻辑论证或数据支持。

例子:他说“我觉得这就形成一个大势”,这种表述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缺乏客观分析。

6. 忽略复杂性(Oversimplification)    

表现:张维为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国际关系问题简化为“尚文”与“尚武”的二元对立,忽略了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性。    

例子:他说“我们不光尚文,我们也尚武,有了尚武的实力之后,再谈尚文,这就不一样了”,这种表述可能掩盖了国际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现实。

总结    

张维为的这段话在逻辑上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虚假两难、诉诸实力、以偏概全、循环论证、诉诸情感和忽略复杂性等。这些逻辑问题可能削弱了他的论证力度,使其观点显得不够严谨或全面。要更有效地阐述中国文化和国家实力的优势,可能需要更具体的论证和更平衡的视角。

          

 

对于DeepSeek的上述分析,个人观点是可圈可点。

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感到很吃惊?张维为的每段话里都有至少六个逻辑谬误。

希望张维为教授多学点逻辑学,现阶段不妨向DeepSeek学习学习。

          

 

农历蛇年第一天,老头祝所有的人平安快乐。


辞旧迎新,陋习不除日子依旧

迎春纳福,幸福只能自己争取     

——该醒了吧     

 

    

老头和你随便聊聊
一个老理工男,和大伙随便聊聊逻辑学有关的话题,一起来学逻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