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这本书被翻了19个中译本,然而这不是BE美学,是变态

百科   2025-01-05 18:02   天津  

*作者简介

[日]堀辰雄

Tatsuo Hori

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1925至1929年在东京大学国文系学习,曾与中野重治等人创办《驴马》杂志,开始创作。1930年出版小说集《笨拙的天使》,发表《神圣家族》,受到名作家横光利一的赞赏,成为文坛新秀。小说《神圣家族》取材于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并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而成。中篇小说《起风了》(1938)描写一个艺术家同重病的情人节子相爱的故事,着重描绘了节子面临死亡时彷徨、动摇的心境。中篇小说《菜穗子》(1941)是他的代表作,获中央公论奖。小说描写女主人公咯血住院,遇到青梅竹马的朋友探望,反而思念丈夫和家的故事。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这句话动听吗?清新吗?读完《起风了》这本书,觉得这句话很别扭。在🍠上搜到有人发了一张图,罗列截至2020年《起风了》有19个中译本,为了探讨一下这个"名句"怎么翻译比较好。太感动了,有人这么较真。

but!这本书哪里值得一窝蜂地出这么多译本?比明星的声明更浪费公共资源。因为这个比较适合写在新年贺卡上的"金句"?因为宫崎骏的电影《起风了》在这里取材了一段情节?

故事很糟,散发着自我感动的酸臭味,主角是作家,把一个少女鲜活生命的消亡过程,当作某种难得一见的景观赏玩,然后咀嚼自己在观赏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贪婪沉浸在“与将死之人即将分别”的哀伤氛围中,竟然还臆想少女的感激而疯狂自我感动。实在变态,实在令人作呕。

原文选段:

「在内心涌起的创作欲的不断催促下,我开始把我和节子每一天的奇妙生活转换成一个无比悲哀而沉静的故事……“节子啊,从来没有两个人可以如此相爱,因为那时还没有你,也没有我……”

我的思绪萦绕在我和节子之间发生的所有事情上,时而迅速掠过,时而一动不动地停留在某处,似乎永无休止地在那里徘徊。虽然我此刻远离节子身边,但我一直在对她说话,而且也听到了她的回答。关于我和节子的故事,感觉就像生命本身一样没有尽头。不知不觉之间,这个故事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开始生长,脱离我的意志而自由展开。它甚至把我这个动辄停滞不前的作者留在原地,开始描绘“患病女主人公悲惨死去”的结局——女主人公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却仍然用尽自己逐渐衰竭的力气,尽可能快乐而高贵地生活至今——她躺在恋人的怀抱里,只为余者的悲伤而感到悲伤,而自己却幸福地死去——这样一个形象就像映在空中一样清晰地浮现出来……
“小伙子想让两人之间的爱情变得更加纯粹,于是陪着患病的姑娘住进了山里的疗养院。然而,当死亡的威胁开始降临时,他逐渐产生了怀疑:即使能获得他们所追求的幸福,那么是否这样就能让他们自身感到满足呢?——而受尽病魔折磨的姑娘,则对一直用心照顾自己的恋人心怀感激,最终心满意足地死去。而后,小伙子从姑娘的高洁情怀中得到救赎,终于相信他们之间那份简单的幸福……

读这本书是因为同名的吉卜力动画《起风了》很美,虽绝非宫崎骏最好的作品,也很令人难忘,想要细细品读它的蓝本来回味一下其中柔情。

然而十分失望的是,与吉卜力风格完美契合的那缕柔情,在文字中却化为乌有。我仍然最相信——文字这种载体,总是去伪存真的。文字,泄露了那柔情的来源,不过是俗套的日式“物哀之美”,不过是对女性垂死而柔弱至极状态的病态审美,不过是因陪伴病榻而产生的自怜和自我感动的“作家病”。

不禁怀疑也许想要回味柔情这种事,本就是错误的出发点。柔情已经无法成为美丽的面纱,帮我逃避现实的面目。



 - END - 




杨雪菲
时事+书评 | 打破信息茧房,对抗功能性文盲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