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的根本只有三个字:

百科   2025-01-20 18:25   天津  

反种草

种草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假了。做了一堆功课仍然踩坑,看了一堆攻略还是被照骗。只有留心识别自己身上的标签,提高反侦察意识,才能减少被忽悠。因为一旦被贴上标签,随时会被捕捉到消费陷阱的漏斗里,一路按着被设计好的路线“无脑冲”。

上网找攻略时,以为是种草,其实是商家内卷越来越严重,营销预算笔笔都要花在刀刃上,追求放大效率,追求极致,说是为了将目标用户、需求、产品、媒介、内容、体验感知进行极致匹配,其实这些形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从日常各种细枝末节里推断你的年龄,研究你的喜好,偷听你的聊天,偷看你的信息,目的就是研究你的一举一动,最终把你本来并不需要的东西卖给你。

擅长做攻略就会有做不完的攻略

要放假了,准备过年了,我越来越不想出门了。因为出门实在太太太麻烦了。朋友聚餐,上大众点评搜索附近推荐;逛街买化妆品,必须先翻翻小红书避坑笔记;更新换代电子产品,打开知乎看看专业测评……

哪天没做攻略就出门,那都不用等到回家,只要半路一打开手机肯定马上发现自己刚去过的地方、吃过的饭、买过的东西正水灵灵地挂在首页的避雷榜单上。

假种草,真营销

发展到现在,恨不得花一块钱也得先消耗好几个小时在查攻略上。问题是做了攻略也不行。

排名第一的餐厅冷清到顾客寥寥,网红景点排队数小时,发现只是人工小山包。必吃、必玩、必逛榜……全都看一遍,不远万里跑过去的时候餐厅其实菜品一般、价格高、服务差,分享的“打卡胜地”使用滤镜过度美化,真实景观与图片严重不符。 

这些年,云南粉红沙滩、陵水蓝房子、抹茶富士山……上一个刚被打假,下一个又火了,只有到了才发现全是10级滤镜景点,还只能自我安慰自我调侃:来都来了,它是真假,但真出片啊!

果然天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

这样误导人们的购物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虚假种草”以分享为名,实为变相营销,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这些网红照骗有没有人扣他们信用分啊?

需求与欲望不必划等号

每个人都有需求,只不过三餐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是真需求,现在让每个人在喝水之前都必须不停查攻略、防踩雷,这种被造出焦虑,再最终认定自己的需求是必须喝某种品牌的水——是假需求。

水是无色无味的,虽然可能有味道差异,但喝着也没有太多区别。在没有品牌之前,水和水之间的区别没法判断,消费者只能靠人际和商户媒介提供的信息来知道水里有什么、从哪里来、是否安全。

到了发达的商品社会里,瓶装水被冠以品牌售卖,有时背后还有大量的广告资金投入。水和水之间开始有了区别,依云(Évian)、克里斯塔林(Cristaline)或富维克(Volvic)……只要上小红书,几乎任何品类的东西都能攻略出闻所未闻的品牌,神乎其神的调性,价格当然更是天差地别。

那只看不见的手总在不管真假,始终掘地三尺地挖掘需求,细分需求,永远伺机而动将需求转化成消费欲望,再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滚动出现,直到欲望落地,消费完成,再进入下一个轮回。

好在这种野蛮生长也正在逐步过渡到规范管理。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其中就有“重点整治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

多位博主短时间内推荐同一产品,要保持警惕;评论区全是相似度很高的好评,须留心真实性,在此之前,只有防范虚假种草,甚至反种草,才能守护好你我的钱包。

种草,说穿了就是让原本普通的商品,灰头土脸的地方变神奇、梦幻,脱离了物质的具体性,让普通人更加容易相信煞有介事的营销话语带来的符号联想。

归根结底还是要问问自己,到底是在为需求而消费,还是为了迎合他人的价值观?是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还是为了刻意地展示自己拥有些什么?

更多关于消费者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人类如何变成“买卖机器”的内容,可以读一读这本《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 END - 



杨雪菲
时事+书评 | 打破信息茧房,对抗功能性文盲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