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2025书单③infp舒适区四本

百科   2025-01-13 18:04   天津  
几乎所有提到infp的书单都会出现《被讨厌的勇气》等岸见一郎的所有著作、阿德勒心理学的所有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等等等,这些书是不错的,可infp又不是一种病。另外,总有一些针对infp的畅销书营销,拿“治愈”、“灵性”、“温暖”、“开悟”当infp诱捕器收割书韭,No!出现类似关键词一概按浪费时间处理。infp更应该拒绝巨型鸡汤,拒绝机场成功学,拒绝宗教哲学心理学强行大杂烩,拒绝玄而又玄,拒绝似是而非,同时预防性拉黑推荐此类书的博主。
因此筛掉了《悉达多》、《与神对话》、《当下的力量》、《遇见未知的自己》等等老网红,老豆瓣高分选手,尽量找一些infp阅读体验比较舒适的休闲书籍。发现并不容易。
infp 舒适区不是纯躺平区,躺平中也要有拉伸与复位。

1.

中岛敦《山月记》

类型:文学

作者:中岛敦(Nakajima Atsushi,1909-1942),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1933年3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曾在横滨女子高等学校任教,后任职南洋厅。1942年12月因哮喘病发作而去世。《山月记》在战后被选入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广为流传。《 光·风·梦》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由筑摩书房出版的《中岛敦全集》获日本“每日出版文化奖”。

简介:本书精选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弟子》《李陵》等名篇,故事皆取材自中国古代典籍。中岛敦重新演绎李征、子路、李陵、苏武、悟净等人物的故事,以此回应时代,探求自我。

2.

逃避自由

类型:社会心理学 

作者:埃里希·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1980)美籍德裔的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及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用马克思学说弥补弗洛伊德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强调创制型人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简介:《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书中探讨了极权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认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深入地解释了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3.

倦怠社会

类型:社会文化

作者:韩炳哲 (Byung-Chul Han,1959-)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简介: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作者的论述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4.

社会性动物

类型:心理学研究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1932-)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也是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全部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其著作《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圣经;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定律“阿伦森效应”的提出者。在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德州大学、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均曾担任过教学工作。晚年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心理学写作和教学工作,将毕生奉献给社会心理学事业。

简介:社会影响无处不在。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为什么我们要接受信息,或者换句话说,信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社会动机使我们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哪些因素会增加或减少社会信息的有效性?哪些因素增加或减少了社会影响力的持久性?一个人是怎样喜欢上另外一个人的?是否通过同样的心理过程,我们选择了普通麦片而不是即食麦片?一个人如何对某个民族、某种宗教或种族群体产生偏见?偏见与喜欢类似?还是恰恰相反,涉及一套完全不同的心理过程?许多人对会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因为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受他人的影响;影响他人;高兴、开心、悲伤、厌恶、沮丧,或者被激怒——我们的天性就是对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提出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尽管大多数业余社会心理学家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并达到他们自己的满意程度,但这些偶然的“检验”缺乏细致的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 END - 




杨雪菲
时事+书评 | 打破信息茧房,对抗功能性文盲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