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干河
发源于天山南麓,上游段(上千佛洞以上)称木扎提河,经拜城盆地(即天山南支脉的却勒塔格套山,北部至天山主脉间),有4条支流汇合,即卡布斯浪河、黑孜河、台勒维契河及卡拉苏河。木札提河全长242公里,落差1637米,最大坡降23.7‰,流域面积16716平方公里。上游4条支流与木札提河在上千佛洞以上汇合后即称渭干河。该河经过38公里峡谷,落差90米,比降3.1‰,即进入库车、新和、沙雅3县平原,由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注入塔里木河。全河上下游(包括木札提河)总长442公里,流域面积32616平方公里,总落差1787米,年径流量33.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9.6立方米/秒。1985年灌溉面积261万亩。
清宣统一至二年(1909~1910)渭干河洪水,大河出山后东岸(库车县中南乡)决口,冲成长100余公里,宽40余米大沟,流至阿瓦乌斯坦庄,成为天然沟。以后历经洪水冲蚀,形成新河,群众称为英大亚河。1968年,渭干河在下千佛洞以下建成东方红水电站拦河坝后,改变了上下游河床状况,大坝上下游淤积严重,上游洪水淹浸千佛洞,下游河床逐渐淤高,洪水向两岸漫溢。为减少老河道过洪流量,1970年在东方红电站以下约3公里处建“四六”分洪闸,将渭干河一部分洪水分至英大亚河,下游流至库车草湖一带。为防御渭干河洪水对沙雅县城威胁。1976在沙雅河消力根东岸开挖退洪渠,长2公里,宽80米。
库车县西25公里处,渭干河畔的峡谷悬崖上有库木吐拉石窟(即上下干佛洞),是公元5世纪后佛教兴盛时期修建。在拜城东北60公里木札提河畔的悬崖上,有公元三四世纪建造的塑像壁画等石窟群。这些石窟是研究龟兹历史文化和中西方交流的形象资料。但大部分已被国外探险者盗窃破坏。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