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是一条古老河流,公元6世纪史书记载,塔里木河谓计式水,此名一直沿用到唐代前期。以后又名计戍水、计首水,都是译音之异。又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河名为塔里木河,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形容河流经常改道像一匹野马。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徐松编写的《西域水道记》中称:“回语(维吾尔语)谓‘可耕之地’日塔里木,言滨河居人以耕为业。”
11世纪中国维吾尔族著名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注释:“tarrm”为突厥语,“注入湖泊或沙漠的‘河水支流’。”
塔里木河流域下游为古代屯垦重点。汉唐时期,在渠犁(库尔勒西南)、乌垒(轮台县野云沟以南)、铁千里、楼兰(注滨河)、尉犁东南等地屯田,以后由于河流变迁,社会变革,土地荒废。
有史籍记载的塔里木河两次大的改道:公元300年左右,河水倒向南流,注入台特马湖,中断罗布泊水量,致使楼兰一带逐渐衰退,水草枯萎,居民逃离,“丝绸之路”的楼兰通道绝迹。民国10年(1921),河水倒向北流,南道铁千里克、英苏一带荒凉,尉犁至若羌的通道沙化。
据资料记载,塔里木河古时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支。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汇流后流经沙漠中部东流为南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等汇流经沙漠北缘为北河,两河分别注入台特马湖和罗布泊。据《水经注》记载,大约7~10世纪,叶尔羌河与和田河向西北迁移,北河逐渐形成现在的水系,南河逐渐消失。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有断续的洼沟,似古南河痕迹。
塔里木河由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阿克苏河于阿瓦提县肖加克附近汇流始称塔里木河。东流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穿过阿克苏、沙雅、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等县(市)的南部,到群克附近折向东南,最后流入若羌以北的台特马湖,干流段长1249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全部流经沙漠地带,河床一般为粉沙、沙壤土,极易冲刷。上中游河床一般宽1公里以上,最宽3~4公里。河道比降1/5000左右;下游河床至尉犁
县卡拉以下逐渐成为窄深断面,一般宽200~300米。塔里木河是一条原始河道,沿河极少堤防,洪水期任其漫溢,在河漫滩地带野生植物生长茂密,主要有胡杨林、红柳和各种牧草。河流中游地段地势平缓多洼地,水流分散,相互穿插,水网紊乱,河曲发育,水泊草湖连片。历史上塔里木河南北倒流改道,由库尔勒、尉犁草湖一带河水分为两股,南流经卡拉、铁千里克、英苏、阿拉干入台特马湖;北流经普惠入孔雀河,流入罗布泊。
塔里木河上游各支流水源日趋减少。喀什噶尔河在50年代后期终止来水;叶尔羌河在60年代修建巴楚小海子水库以后,下泄水量锐减;阿克苏河60年代修建塔里木拦河闸和上游水库以及其他引水工程后,下泄水量也不断减少;和田河上游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除大洪水期下泄水量外,其他时期无水下泄。据20世纪50年代初资料,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年径流量80~100亿立方米,而1981年阿拉尔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49亿立方米,其中阿克苏河占76.2%,和田河占18.5%,叶尔羌河占5.3%。由于蒸发渗漏、沿途引水漫灌草场和耕地,水量损失甚多,至1981年下游卡拉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只有9.5~10亿立方米。1972年大西海子二库建成后,拦断河道,水库以下河床断流干涸。
据荒地勘查初步调查,塔里木河流域计有宜农荒地毛面积2806万亩,净面积1941万亩,约占南疆宜农荒地总面积的25.3%。新中国成立以后,塔河上下游发展农牧业,建设军垦农场,至1985年阿拉尔以下灌溉面积达50余万亩,牲畜60多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