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家属祭奠遭拒打洞进小学上坟:莫让“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烈士寒心! ——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

文摘   2024-11-13 23:53   陕西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以血肉之躯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和平。他们的牺牲,是每个国家和民族最珍贵的记忆。

然而,近日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发生的一起烈士家属祭奠遭拒的事件,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该如何守护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们那遗留人世间的最后尊严?

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都写了什么吧: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首诗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描绘边塞战士英勇战斗、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矢志不渝崇高精神的诗作。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战士们身披金甲,在漫天黄沙中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感受到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青海长云下的边塞雄风与不屈军魂:

这四句诗,如同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每一帧都蕴含着深邃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苍茫景象,更抒发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与不屈精神。

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以宏大的视角开篇,青海湖上空翻滚的长云与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辽阔而略带神秘的自然景观。这里的“长云”既描绘了天气的阴沉,也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压抑的氛围,暗示着边疆环境的艰苦与战事的严峻。

紧接着的孤城遥望玉门关”,将画面聚焦到一座孤独的城池上。

这座城池,远离中原,孤立于茫茫戈壁之中,却依然坚定地守望着通往西域的门户——玉门关。这里的“孤城”不仅是地理上的偏远,更是心理上的坚守与孤独,它象征着守边将士们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韧不拔和对国家的忠诚。当年,正是这个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这两个方向的强敌,守护着大唐的盛世与平安。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直接展现了战场的残酷与激烈。

黄沙漫天,无数次的战斗让将士们的铠甲都磨穿了,这不仅是对战斗频繁、激烈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守边将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生动刻画。这里的穿金甲”既是实写,也寓意着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身经百战的坚韧与顽强。

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楼兰,古西域国名,这里代指边境之敌。这句誓言般的宣告,表达了守边将士不击败敌人誓不返回的决心和勇气。

它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更是对国家大义、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无论面临何种困境与挑战,都要勇往直前,直至胜利。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象的生动描绘和守边将士英勇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情怀。它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

《从军行七首其四》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战场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气氛的浓重;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则通过孤城与玉门关的对比,凸显了戍边将士们的孤独与坚守;三、四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直接抒发了将士们誓死保卫边疆、战胜敌人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人感受到了将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种精神,让它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启示:

当我们把目光从古代的边塞转移到现代的社会时,却看到了一幕让人心寒的场景:烈士家属祭奠遭拒打洞进小学上坟。这样的事件不仅让人痛心,更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让烈士的精神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烈士是国家的脊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独立,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永远铭记。因此,对于烈士家属来说,他们有权选择在任何合适的地方(特别是烈士的坟前)进行祭奠,包括学校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如果学校能够配合烈士家属的需求,将烈士坟前修缮得更加庄重肃穆,甚至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无疑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与告慰,也是对烈士家属莫大心灵安慰。


如何将烈士精神传承下去呢?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小抓起从身边的人开始教育。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可以将烈士的事迹编入教材或者开设相关实践活动,比如在清明节就近参观学校里的烈士陵墓,听家属讲述英雄的爱国事迹。

这样做,既可以彰显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方面的社会责任感;也同时让小学生了解历史了解英雄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然生发出对英勇牺牲烈士们的敬仰之情。

当然除了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承担起不同的社会责任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能量。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烈士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准则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此,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协同学校和烈士家属处理好这件纷争:重视烈士家属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爱和实际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敬意


诗人简介:

王昌龄(?~756年): 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后被贬龙标尉,因此他也被称王龙标。安史乱后还乡途经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七绝,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诗文多描绘边塞风光,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诗词歌赋话文史
品诗词,读文史、看奇趣典故,探寻千年古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