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陆游的边城秋韵与家国情怀

文摘   2024-11-14 23:24   陕西  

南宋人陆游在秋天的某个傍晚,登上位于南郑的高兴亭,遥望被金人占领的长安南山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进展、急于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必胜信念。

《秋波媚》 南宋·陆游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子城(大城附近的小城)西北,正对终南山。

2】南山:即终南山。

3】高台:指高兴亭。

4】悲歌击筑(zhú:《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刺秦王前,燕国太子丹为其送行之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筑,古击弦乐器。徵(zhǐ),声音高而悲的调子。

5】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开篇秋到边城角声哀”,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边塞风光:随着秋风的到来,号角声声哀鸣,似乎预示着战争的悲凉。这里的“角声哀”写出了军号齐鸣的悲壮场面,表现出川陕地区宋军备战的紧张形势。

紧接着,烽火照高台”,通过远处燃烧着的烽烟照亮了高兴亭这一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边境地区紧张不安的氛围。这两句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危机感的画面,也为整首词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三句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其中,悲歌击筑”借用战国时期刺客荆轲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对抗金复国的决心;“凭高酹酒”则表达了向天地神灵祈求胜利之意。最后一句“此兴悠哉,直接抒发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乐观与积极态度的一种精神面貌。

再来看下片,词人继续抒发自己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雄图壮志。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其中,多情”是指富于情感的人或事物,“南山月”则指南边的月亮。这里,将月亮比喻为多情的角色,特意驱散“暮云”,照亮天地,好似盼望宋军能早日到达长安,收复失地。这里,词人以月亮为载体,生动表现了恢复中原的豪情,也隐含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这里同样采用拟人的修辞,写出长安城东的灞桥垂柳、南边的曲江楼馆也都在热切盼望着宋人归来。

灞桥是位于长安城东郊的一座古桥,曾是古代人们送别的地方;而曲江则是位于长安东南的一处风景区。词人想象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都在等待着人们的到来。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隐含着对收复失地、人民安居乐业的期盼。

这里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与上片的悲壮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词人以这些熟悉的景物作为象征,也正是他对胜利的期盼与想象,坚信在不久后的将来,南宋军队定能收复失地,迎来胜利的曙光。



词人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仕途因此多受到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中年入蜀,任职四川宣抚使幕僚。常常身着戎装往来阵地,积极谋划抗敌。后因抗金被废黜,晚年退居山阴。诗词文有很高成就,著有《剑南诗稿》。



诗词歌赋话文史
品诗词,读文史、看奇趣典故,探寻千年古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