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冬郊行望》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冬日郊野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冬郊行望》 王勃
桂密岩花白, 梨疏林叶红。
江皋寒望尽, 归念断征篷。
“桂密岩花白”
这句描绘了冬日里桂树丛生、岩石上铺满了白色的花朵。通过“桂密”和“岩花白”两个意象,生动勾勒出一幅冬日里生机勃勃的自然画面,打破人们对冬天萧瑟凄凉的固有印象。
“梨疏林叶红”
这里“梨疏”意味着梨树的果实已经凋零,只剩下稀疏的枝叶;而“林叶红”则可能是梨树或其他树木在秋冬交替时节叶子变红的现象,如枫叶、黄栌等。这些红叶与白雪、白花相映成趣,构成了冬日特有的色彩美。
“江皋寒望尽”
“江皋”是指江岸或水边的高地,是古人常去观景、送别之处。“寒望尽”描绘了诗人站在寒冷的江岸边,极目远眺,直至目之所及的最远处。这里的“寒”字不仅点明了季节特征,也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遐思。
“归念断征篷”
这句表达了诗人因望见远处景物而生出的思乡之情。“归念”即归乡的念头,“征篷”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常用来比喻漂泊远行之人。此句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形象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抑制的归乡之心。这里以归乡作为情感落点,既呼应了前文的写景,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诗人以景抒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领略冬日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难以言喻的乡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桂花常被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始。诗中提到“桂”,不仅描绘了季节变换的景象,也隐含了一种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梨树则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旺盛生命力。诗句中的“梨”可能是在表达即使在寒冷的冬天,生命依旧顽强地存在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在《冬郊行望》中,诗人通过对桂、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深度。
话文史
古时候相关习俗介绍
1冬日赏花:
虽然冬天通常被认为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有一些花卉在此时绽放,成为人们赏玩的对象。除了诗中提到的桂花外,还有梅花、水仙等也是冬季常见的观赏花卉。古人会在这些花卉盛开时举办赏花活动,或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观赏,以此增添生活情趣和雅兴。
2江皋望远:
江皋作为观景之地,在古代文人笔下常常出现。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上的高地,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的象征。古人喜欢在江皋之上远眺山川、江河之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同时,江皋也常常与离别、相思等主题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的重要载体。
3归乡情结: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归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仕途不顺、游历四方的文人士大夫,还是因战乱、灾荒而流离失所的普通百姓,都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们渴望能够回到故乡的怀抱,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这种归乡情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初唐四杰”是唐朝初期的四位文学巨匠,包括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生于公元650年,卒于676年,祖籍山西。王勃自幼聪明好学,六岁即能作诗,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误。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等职。
王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及骈文领域。他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此外,他最为著名的骈文是《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唱,体现了王勃清新自然的诗风。
诗人简介: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今山西人。麟德初年应举及第,曾任参军。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前往因被贬而在交趾(现在越南河内西北)任职县令的父亲,路过洪州南昌滕王阁时,写下千古传世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据说他在返回时遭遇台风落海,因溺水受到惊悸而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