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体味秋光露叶情深 —— 陈师道《清平乐》

文摘   2024-10-22 23:03   陕西  

随着霜降的到来,深秋的气息愈发浓郁,人们不由得想起北宋人陈师道笔下那细腻而生动的秋景。

在《清平乐》这首词中,陈师道用简短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秋的图画。

《清平乐》 陈师道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薰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这首词描写秋天的景色。词的上片写早晨的景致,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

开篇两句,便以”字为引,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的画面。秋光如同烛火,照亮大地,却又带着一丝凉意,透过帘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让人心生寒意。这不仅仅是对季节变换的描绘,更是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一种隐喻。

词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秋天特有的气息与色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既明亮又带着凉意的秋光。

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随着秋风的轻拂,沾满露珠的树叶轻轻摇曳,似乎连树上栖息的喜鹊也因这突如其来的震动而惊起,展翅飞向远方。而在那幽暗的青林深处,红艳艳的果实悄然坠落,无声无息地融入大地的怀抱。

这一细节描写,既有动感又有静谧,展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奥秘。词人以独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自然界中微妙而动人的瞬间,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并存。



微行声断长廊,薰炉衾换生香。

从自然的广阔转向室内的温馨,长廊上微弱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一切归于宁静。炉中升起袅袅香烟,被褥也被换成了带有淡淡香气的新物,营造出一种舒适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这里的声断”与“生香”,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日子的期许。词人通过这些日常细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当夜幕降临,蜡烛熄灭,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带来一片柔和的银白。人披衣而起,准备迎接这清冷的月色,却在触碰到衣物的那一刻,感受到了秋夜的微凉。




在北宋的繁华岁月里,文人墨客们以笔为舟,泛游于诗词的海洋之中。陈师道,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以“拗峭惊警”见长,虽然有时显得僻涩,却也常常语出惊人,令人回味无穷。“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与黄庭坚、秦观齐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平乐》作为陈师道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捕捉,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这首词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渐渐失去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很难如陈师道般静心体会秋天的每一个细节。

霜降节气的到来提醒着我们,不妨偶尔停下脚步,感受一下季节变换的美好。或许可以在个秋日的清晨,迎着初升的阳光,去公园散步,体会秋光烛地”的感受;或许在某个安静的夜晚,静静地倾听风吹落叶的声音,想象词作中那暗落青林红子”的景致

正如陈师道《清平乐》所呈现的那样,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感悟的时节。无论古今,这种美好都是共通的。让我们珍惜每一个节气带来的细微变化,用心去体验自然赋予我们的每一份美丽和感动。



词人简介:

陈师道(公元10531101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哲宗元祐时,由苏轼举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等职位。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能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诗、词存在内容狭窄,词意艰涩的问题。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



诗词歌赋话文史
品诗词,读文史、看奇趣典故,探寻千年古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