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西北部的两大沙漠,它们分别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北部。近年来,这两个沙漠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出现了所谓的“握手”现象,即两片沙漠的边缘地带开始接触和融合。
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交界带地区已经出现了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和湿地萎缩等问题。如果两大沙漠进一步汇合,将会形成一个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这将使得荒漠化问题更加严重,治理难度增加。
地图上两沙漠几乎已经连成了一体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沙漠,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流动沙丘所在地。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总面积约为4.7万平方公里。
由于其气候干燥、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地带性植被稀疏,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沙漠边缘的原生植被难以有效阻止沙漠扩张。沙漠周边地带土地荒漠化过程活跃。
由于地处内陆,受大陆高气压带的影响,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很强。是华北、西北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来源地之一,此沙漠平均每年以15至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向腾格里沙漠靠拢。
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三省交界处。具体来说处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中部边境,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
总面积约为3万平方千米。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形容这片沙漠像天一样高远、辽阔。它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接,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腾格里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很弱,风力作用增强,使得地表裸露的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等作用下,逐渐变成细小的沙粒,在大风天气会刮向南方形成沙尘暴。
两沙漠急剧靠近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改变,内陆干旱区的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这使得土壤干燥,气候干旱,导致植被退化,沙地植被覆盖减少。
两沙漠所在的阿拉善高原是极端干旱的地区
西北地区的大风天气增多,风力搬运沙粒的能力增强,使得沙尘容易被风吹动和扩散,导致沙丘的移动和扩张。从而增加了沙漠化的风险。
这两个沙漠边缘地带的地形较为平坦,沙质土壤易于流动,加上缺乏足够的植被固定沙丘,使沙漠易于向外扩散。巴丹吉林沙漠通过沙带向腾格里沙漠输送大量沙物质,这种北向东南的输沙趋势促使两大沙漠逐渐靠拢。
在阿拉善右旗,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草原上的植被被大量破坏,土壤裸露,失去了固沙的能力。这样一来,风一吹,沙子就四处飘散,加速了沙漠的扩张。
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至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甚至越过雅布赖山,向腾格里沙漠靠拢。这可是个非常惊人的速度。
两沙漠会师最后的阻碍——民勤绿洲
民勤绿洲位于石羊河尾部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地理位置上处于两大沙漠之间,像一道屏障分开了二者,阻止了两大沙漠的合拢。民勤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和灌溉农业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民勤县成为了捍卫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民勤绿洲面积约0.18万平方公里,占民勤县土地面积的11.3%。这个绿洲带是在石羊河下游红崖山水库以下冲积而成的,石羊河从南向北,经武威,向民勤县流淌,为绿洲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绿洲包括城镇、灌区和废弃的盐碱荒地。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民勤县的常住人口为17.11万人。与上年末相比,常住人口减少了0.22万人。
民勤绿洲的核心区域包括红崖山以下的坝区、泉山、湖区三个灌区,灌溉面积近6万公顷,占全县灌溉面积的8成。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民勤绿洲地区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也波及到周边地区。1975年至2018年间,民勤绿洲的沙漠化程度以重度沙漠化为主。本世纪初有专家估计,如果放任不顾,甘肃民勤县将在17年内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合围吞噬,这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幸运的是,民勤现已经展开了规模化防沙治沙工作。截至2024年,民勤全县已完成230万亩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在民勤绿洲沿线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公里的防护林带。
2024年,民勤县将完成工程固沙4万亩、人工造林8.43万亩、退化林修复等任务。
草方格沙障是民勤地区开发出的固定流沙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被称为“沙漠魔方”,能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为沙生植物存活创造有利条件。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了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树种。
在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风沙口重点区域,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03万亩绿洲北部打造总面积15000亩的生态防护林,建立起沙漠边缘稳定的植物群落,遏制巴丹吉林沙漠的东侵南移。经过努力,民勤县的森林草原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提高到18%。
荒漠化土地的扩展速度有所变缓,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持续增大,而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两大沙漠汇合的经济效益
治沙工作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发展沙产业和林下经济,民勤县的蜜瓜、茴香、羊肉等特色产业得到了培育。
治沙也逐渐产业化。治沙的梭梭是优良的牲畜饲料,尤其是其当年生枝条富含营养,含盐分多,适合骆驼、羊等牲畜食用。在荒漠地区,牧民常利用梭梭作为牲畜饲料,特别是称其为骆驼的“抓膘草”。
梭梭根部寄生有传统的珍稀名贵补益类中药材肉苁蓉,这种药材别称“沙漠人参”,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已被批准用于开发47种含有肉苁蓉的保健食品,其主要功能包括缓解体力疲劳、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和通便等。
生长一年或数年后可以收获出售,野生肉苁蓉的价格每斤可达200~500元人民币,而人工种植的肉苁蓉价格也相对较高。在某些地区,肉苁蓉的亩产值可以达到4600元。
“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在未来十年内种植一亿棵梭梭,旨在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并通过这一过程提升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今年民勤完成农户承包治理经营21.68万亩,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2.51万亩,建成了1.34万亩的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区。
民勤县还开发了沙漠越野和沙漠徒步线路,促进了沙漠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沙漠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