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通常指的是中国陕西省中部的关中平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古代,“里”是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而“八百里”则是一个夸张的表述,用来强调这片平原的辽阔和壮丽。
地理位置和范围
关中在古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关中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山西境内;而狭义的关中,即我们现代所说的关中平原,主要是指陕西境内的这一部分。现在,当我们说“八百里秦川”时,更多是在指狭义上的关中地区。
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山脉的北侧和渭北北山,间环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平原主体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的平原和黄土台塬部分及杨凌区。总面积大约3.6万至4.94万平方公里。海拔大约在323到800米之间。
平原边界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北达黄土高原边缘,南抵秦岭山脉东西长约300至360公里,南北宽约30-80千米。这片地区以平原和黄土台原为主,是晋陕盆地带南部的主体。
“八百里秦川”中的“八百里”主要是描述长度的,具体来说是关中平原东西方向的长度。将“八百里”转换成现代的长度,“八百里”约为400公里。
但是,古代的一里与现代的长度单位并不完全一致。历史上不同朝代对于“一里”的长度定义是有变化的,周秦汉时期,一里等于415.8米左右。周朝时期,八尺为一步,秦朝改为六尺为一步,一里通常是300步,每尺大约为23厘米。
魏晋时期,一里大约相当于350米左右。隋唐时期,一里被改为360步,但每步的长度有所增加,一尺约为30厘米,唐代的一里大约等于现在的0.4公里。
清朝一里等于576米。此时重新定义了一尺的长度为大约32厘米,并且规定了一里为180丈,每丈为2步,一步为5尺。民国时期,1929年一里被正式规定为500米,这个标准沿用至今,被称为“市里”或“华里”。
关中平原从宝鸡峡到潼关的距离大约是350公里,换算成唐代的的长度单位“里”,大约是875里,换算成清代的里,大概是607里,换算成现代的里,大约是700里。这与“八百里”的描述在尺度上略有差异。
“八百里”更多是一种习惯性说法。这种用法在古代文学和民间语言中非常常见,比如“千里江山”、“万里长城”等,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事物的宏伟和壮观。
关中平原形成原因
关中平原由断层陷落和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在地质历史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地壳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压和抬升,形成了秦岭山脉和陕北高原。
关中平原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堑
关中盆地是这一运动过程中,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而盆地则相对下降而形成的洼地。地壳的间歇性上升和下降,加上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不同高度的阶地。这些阶地在关中平原的地貌中表现为一系列从高到低的梯田状地形,当地人称为“原”,如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等。
后来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过,带来了大量的沉积物。泥沙和砾石在盆地中逐渐沉积,形成了厚厚的冲积层,最大厚度可达7000余米,填平了洼地,形成了平原。
另外,黄土高原的尘埃也是关中平原土壤的重要来源。陕北干旱的气候使得风力作用加强,将细小的尘埃颗粒吹送并沉积在盆地中。它覆盖在原有的沉积层之上,增加了土壤的肥沃性。这一过程历经数百万年,最终造就了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关中平原自然环境
当地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适合农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自古农耕事业兴盛,手工纺织、冶金和制陶业也非常发达。
关中土壤肥沃,富含矿物质,适合种植多种作物,尤其是小麦、玉米、棉花和油料作物。古代关中大部分由森林覆盖,现今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发,大部分地区已被耕地取代,但仍有部分林地和草地残存。
关中主要水源来源于渭河,渭河水量在历史上曾面临季节性不足的问题,影响灌溉和农业生产。陕西省在关中平原地区推广工程节水和现代化改造,恢复灌溉面积81.38万亩,灌溉面积达到3477万亩次。
关中平原历史与文化
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首都所在地,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千余年。
关中孕育了中国农业文明。被誉为“天府之国”,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早在原始时代,关中地区就出现了最早的农业遗存。
相传周人的祖先弃擅长农耕,被尊为后稷。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灌溉面积就达280万亩。
关中平原战略地位重要。四面环山,东有潼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形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平原经济与现代发展
关中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种植为主,同时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小麦是该地区的主要夏粮作物,占总体夏粮的90%以上。根据统计数据,关中地区的多年平均粮食单产为3599公斤/公顷(即每亩约2400公斤)。
当地工业与城市化速度加快随着现代化进程,区域内城市如西安、宝鸡、咸阳等发展迅速。西安是关中平原的核心城市,是陕西省的省会,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当地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如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法门寺、华山等,是国内外游客热门的旅游目的地。2023年,仅西安就接待游客2.78亿人次,同比增长33.1%。其中,省外游客达到1.09亿人次,同比增长2.7倍。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350亿元
八百里秦川不仅是一片地理区域,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对今日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