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大沙漠,竟有一百多个自然湖泊,可惜濒临干涸

文摘   2024-10-19 09:14   北京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总面积达到4.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沙漠。

在这片沙漠中,连绵不绝的沙丘,沙涛起伏,气势磅礴。特别是最高沙峰必鲁图峰,海拔高度达到1609米,相对高度近500米,被誉为“世界沙漠珠峰”。


“巴丹吉林”是蒙古语,其中“巴丹”由一个叫“巴岱”的人名演变而来,而“吉林”意为海子、沙漠湖泊。

巴丹吉林沙漠形成原因

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与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由于降水稀少,沙漠广布,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的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导致该地区的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这使得沙漠广布。这种干旱的气候条件是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系统

这片沙漠中共有144个湖泊。这些湖泊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其中只有12个是淡水湖,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咸水湖。湖泊的水域面积共有4.9万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还有极少数粉色湖泊。


湖泊在巴丹吉林沙漠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们为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包括芦苇、水鸟和鱼类等。这些湖泊也是沙漠中的绿洲,为旅行者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它们分布在沙漠的各个角落,为这片沙漠 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生机。这些湖泊与沙漠共同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使得这片沙漠被誉为“漠北江南”。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形成原因

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主要依赖于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可能来自远处的山区,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沙漠地区的湖盆。有观点认为,这些湖泊的水可能来自周边山脉的深循环水,属于地下水补给。地下水通过地质构造的断裂带或渗透层,进入沙漠低洼地区,形成了湖泊。

这些地下水来源于降雨、融雪或高山冰川等多种途径,它们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和过滤,最终汇集到湖盆中形成湖泊。

沙漠中的洼地,即湖盆,为湖泊的积水提供了场所。这些洼地是由地质构造、风蚀作用或其他自然因素形成的,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表形成凹陷,这些凹陷逐渐蓄水,最终形成了湖泊。它们能够集聚和储存水源,为湖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巴丹吉林沙漠动植物

除了壮观的沙丘景观,巴丹吉林沙漠还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等植物,它们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之中,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生机。

沙丘和沙山上,生长着稀疏的灌木和半灌木,如梭梭、沙拐枣、籽蒿、麻黄等。这些植物在沙地上生长,其根系有助于固定沙丘,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湖泊周围,植被生长相对茂盛,这主要得益于湖泊提供的水源和较为湿润的环境。这些植被包括芦苇、芨芨草等,它们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同时也是沙漠中的重要牧场。


沙漠中还有天鹅、野鸭、盘羊、黄羊、獾猪、狐狸等几十种野生动物和鸟禽,它们在这片沙漠中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巴丹吉林沙漠的科研价值

巴丹吉林沙漠是科学研究的宝地。自1927年以来,这里就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已经发表了众多科学论文。这片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西风季风过渡带,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第四纪末期气候变化以及风力地貌、干旱区水资源的理想区域。


研究表明沙漠处于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沙漠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流动沙丘占83%。

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沙漠湖泊系统和世界上最高的沙山都是亚洲内陆干旱的产物,它们直接、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过程。

巴丹吉林沙漠的旅游资源

巴丹吉林沙漠在史书中古称流沙,早在《尚书·禹贡》中即有记载:“导弱水,余波入于流沙。”这句话描绘了弱水流向并最终汇入流沙的景象,揭示了巴丹吉林沙漠在古代地理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这里以“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五绝著称。沙山顶端蜿蜒曲折如刀刃,沙壑纵横,沙壁陡峭。沙漠中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沙粒随风而鸣,声音宛如雷鸣,震天动地。独特的景观让巴丹吉林沙漠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沙漠”,并入选了“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沙漠与湖泊的交融,形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自然美景。浩瀚的沙海与碧波荡漾的湖泊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沙漠的苍茫与湖泊的宁静,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沙漠面临的问题

沙漠化是巴丹吉林沙漠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面积逐年扩大,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过度放牧是巴丹吉林沙漠沙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过度追求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大量牲畜在沙漠地区放牧,导致植被被严重破坏。原本能够固定沙丘、防止风蚀的植被被过度啃食,使得沙丘逐渐活化,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原来属于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失去植被,在强风的作用下,可能变成流动沙丘,进而扩大沙漠化的范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量不稳定,湖泊水源补充变得困难。持续的干旱少雨使得湖泊水位下降,甚至部分湖泊干涸,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土地,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禁牧、建设防护林、推广绿色能源等,以降低沙漠化的速度并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过度放牧的问题,当地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放牧管理制度,限制了牲畜数量,并划定了禁牧区和轮牧区,以保护草场资源,促进植被恢复。这一措施有效地减轻了草场的压力,使得草原植被得以逐渐恢复,从而减缓了沙漠化的进程。


四面八方风
卷磨三皇五帝事,刀砍四面八方风。本公众号旨在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政治时事的故事和寓意,历史哲学的智慧和启示,社会民生的现象和趋势。感受时光的流逝和理想的永恒,探索这个复杂而美好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