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洋山岛,这两座小岛位于上海东南面舟山市境内海域。虽然洋山港被称为上海洋山深水港,并在港口运营上归属于上港集团,但在实际的行政区划上,大小洋山却属于浙江省。在建港之前,两岛屿是距离大陆遥远的外海孤岛,居民以打渔为生,生活闭塞而落后。
历史上,上海与浙江签订合同,决定租借这两座小岛以打造新的港区。为了专门连接上海和洋山港区,上海还修建了一座东海跨海大桥。整个洋山港的建设历时15年,耗资700多亿,最终于2020年四期全部完工,助力上海港稳固了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大小洋山的基本情况
大小洋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大洋山居崎岖列岛中央,与小洋山隔海相望,是嵊泗县洋山镇政府驻地。小洋山则位于大洋山之北,距上海芦潮港30公里,东北距县城菜园镇39.2公里,并且距离国际航线仅有104公里。这两座岛屿都是崎岖列岛的主要岛屿,其中大洋山更是该列岛的主岛。
崎岖列岛由83个小岛礁组成,其中大小洋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大洋山陆域面积4.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7公里,岛屿四周为山,中间谷地较开阔,最高点大山海拔204米。小洋山则面积稍小。
大洋山岛屿呈螺旋桨状,东西走向,长4公里,南端宽1.3公里,北部宽200~300米。岛屿四周环山,中间谷地较为开阔,最高点海拔204米。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大洋山拥有独特而秀美的海岛风光。
附近海域呈现多岛屿的喇叭口型开口,主要以落潮流为主,含沙量高,潮流强劲。该海域具备建设-15米水深港区和航道的优越条件,泥沙不易落淤,且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天然屏障,泊稳条件良好,能确保船舶航行及靠离泊安全。
大小洋山租借给上海的历史背景
大洋山,作为崎岖列岛的主岛,有着千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宋时,洋山海域盛产大黄鱼,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这三大潮汛期间,大黄鱼春汛旺发,江浙沿海的渔民竞相前往洋山海域采捕,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打洋山”景象。明代时期,洋山渔汛依然繁盛,吸引了大量的渔民前来。
洋山岛属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上海的东南方,与上海隔海相望。1960年,洋山岛及嵊泗曾被划给上海,成为上海的一块飞地。然而,由于当时认为这两地没有太大的开发价值,1962年上海又将其归还给了浙江。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上海港逐渐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在深水良港的建设上显得捉襟见肘。由于上海市土地资源有限,周围缺乏合适的地方建设深水良港,因此目光转向了邻近的舟山嵊泗县的洋山群岛。经过调研,发现这里完全符合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与浙江达成共识,上海决定租借浙江的大小洋山等岛屿建设洋山港。决策主要是基于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通过租借的方式,上海获得了大小洋山的使用权,用于建设深水良港,以支持其日益增长的港口需求和海上交通。
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两地最终各做妥协。大、小洋山行政隶属浙江的现状保持不变,港口管辖权、土地施工以及建设资金来源交由上海处理,而洋山产生的租金等收益则由浙江分享。
上海与浙江于2002年正式达成协议租借浙江省的大小洋山等岛屿。租期为50年,从该年开始计算。洋山港的建设终结了上海没有深水港的历史,为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历史决策改变了上海港的面貌,使其成为了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也加强了上海与浙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联系。大小洋山的租借是上海和浙江两地在经济发展中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洋山港的建设历时15年,是中国港口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世界级工程”。通过将大小洋山岛链两边分散的岛屿通过工程相连,形成了20多公里的深水顺岸岸线,足以支持建设深水泊位。
洋山港现状
洋山深水港拥有超过20平方公里的港区规划总面积,并配备了30多个深水泊位。作为上海耗资超700亿打造的深水港口,洋山深水港配备了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货运服务,主要目的是快速周转往来船舶的集装箱,以减轻上海港的负担。
在运营效率方面,洋山深水港表现卓越。根据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的排名,上海洋山港在2022年尽管受到台风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干扰,但仍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排名显示了洋山深水港在集装箱运输方面的强大实力和高效运营。
2023年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25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6%,这一数字在上海港整体吞吐量中的占比攀升至51%,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而在2024年的预测中,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有望再创新高,达到惊人的2500万标准箱。
洋山港从一个孤独的外海小岛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