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数据,山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8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0%,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但山西却是“华北水塔”,在水资源方面对河北省有着重要的贡献。山西省拥有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是京津冀地区的水源涵养地。
山西省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部分河流发源于省内,并向省外流出。其中,大清河流域的上游支流包括发源于太行山区的大沙河、唐河、磁河、府河、漕河等,这些河流最终汇入河北省的大清河。
海河的上游河流之一桑干河起源于山西省北部,经过张家口进入河北,最终在天津汇入渤海。海河及其支流对华北平原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至关重要。
山西地理背景
山西位于中国北部,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34毫米,但分布极不均匀,夏季多雨而冬季干燥。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起伏较大,拥有众多山脉,华北平原上的许多河流都发源于山西省。如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这些山脉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从山西流出的河流对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山西水资源总体情况
山西省的水资源总量大约为152.4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河川径流总量约为1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为93.3亿立方米。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河流上游和山区,而下游和平原地区则相对贫乏。
1956年至2000年期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86.35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资源量为84.04亿立方米/年。山西省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只占可采资源的45%,这表明存在一定的开采限制,以保护水资源不被过度消耗。
山西降水不多,为什么还能成为“华北水塔”
山西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特别是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山脉的阻隔作用使山西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助于雨水的集中和地表水的汇集。有利于径流的形成。
高海拔地区容易留住湿润空气形成降水。高海拔使得山西气候较华北平原温和,蒸发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冬季,这减少了水分的损失,有助于水源的积累。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能够储存雨水并在非降雨期缓慢释放,维持河流的稳定流量。有些地区存在石灰岩地质,形成了溶洞和地下河系统,这些地下水流在某些地点会以泉水的形式冒出,增加了河流水量。
山西降水集中。尽管年平均降水量不多,但山西的降水集中在夏季,与华北平原农作物的生长期同时。短时强降水可以迅速形成地表径流,补充河流水量。山区的地形使得夏季暴雨时,雨水迅速汇聚成溪流,形成河流网络。
山西的河流
山西省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这些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黄河水系在山西境内的面积为9713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8%。
黄河和海河是山西的主要两大水系,黄河干流从山西省旁内流过,沿途接纳了多条支流,如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
汾河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对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汾河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全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汾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为33.58亿立方米,占山西省水资源总量的27.2%。截至2024年2月22日,汾河水库的蓄水量为1.32亿立方米。
沁河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沁河的多年平均来水量为0.49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1.67立方米/秒,汛期一般在6月至9月,这段时间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水量的50%-60%。沁河的最大年径流量约为最小年径流量的四倍左右。
进入90年代以来,沁河入黄水量平均为3.73亿立方米,与多年均值8.97亿立方米相比,减少了5.24亿立方米,减幅达58.4%。
山西省的大清河流域(包括唐河、沙河)是大清河水系的源头,它们在山西境内收集雨水和地下水,然后流向下游的河北省,最终汇入大清河。对下游华北平原的农业灌溉有直接影响。
漳河分为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流经太行山区,在黎城下清泉进入河北省,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4043平方公里;浊漳河经长治盆地,在平顺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内河长223.2公里,流域面积较大。
山西每年输出的水量
根据历史数据,从1956年到2000年,山西省的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86.8亿立方米,其中年平均出境水量为73.92亿立方米。当然实际的水量会因年度降水差异和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干旱年份,流入华北平原的水量会减少;而在丰水年份,水量则会增加。
此外,山西省通过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工程每年向左云县提供36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并且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向永定河提供了大量的生态补水,总计超过13亿立方米。2023年该工程向永定河补水1.65亿立方米,而到2024年累计向永定河补水超过13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