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病人不好治,首先是懂一点中医,又没有真正学通的人。他们不会治病,却又笃信自己的判断,对医生指手画脚,甚至擅自加减药物。经方的用药,从后世的中医体系来看,本来就是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的,沟通起来就更是麻烦。还有就是家里人,态度不好,配合度低。所以很多医生的家人得了病,宁可请同行来看,也不肯自己上手。有一年初夏,我母亲忽然暴汗,天气也不热,却汗如雨下,枕头能睡湿半个。问其缘由,最近的生活没有什么异样。病的来路虽然不明,按照仲圣所立的治则,“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就好。阴阳寒热,取脉的准确度高,问证则容易误判;表里虚实,问证的准确度高,取脉则容易误判。就脉上而言,阴阳看脉的充实度,也就是看血的储备量;寒热看脉跳动的速度和力度。关于阴阳寒热,其它的证据也可以参考,但脉上的准确率是最高的。大汗出(表),胃口不好(里),大便少(里)
脉象虽然缓而短,却并不细弱,说明能量虽然不足,还没到典型的阴证。《伤寒论》里管这个叫“津液虚”,也就是处于居中和典型的阴证之间的状态。津液虚这个词,《伤寒论》里经常提到,为什么不直接把它和阴证归为一类?因为此时虽然气血稍弱,身体依然能积极的抵抗病邪。能积极的抵抗病邪,在六经的概念里是归为阳证的。比如治太阳病的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方子里有大枣、炙甘草、芍药,说明是以补津液为重点的,还有生姜这样的热性药,说明寒证也适用。只是阴寒得并不明显,所以还是归入太阳病。这就是津液虚的状况。证有表有里,表证有一,里证有二。里证虽然多一个,但表证明显严重,所以表是大局。津液虚加表证,这是典型的桂枝汤方证。方子一开出来,老父亲不干了,他平时也喜欢读点方书,略通药性,说汗这么多,哪有用桂枝的道理。我说在《伤寒论》里,桂枝汤的典型证就是汗出。父亲根本就不管这一套,坚决不准去抓药,他认定桂枝就是发汗药。其实在《伤寒论》的逻辑里,桂枝汤既不是发汗的,也不是止汗的。药物很难做到想发汗就发汗,想止汗就止汗,这就好比不容易出汗的人,吃火锅也不一定出汗。火锅里何止有桂皮、生姜,还有花椒大料一大堆,都是发散药,比桂枝汤峻烈得多。人体为什么会多汗?一般来讲,有病邪要从体表排出才会多汗。如果排干净了,汗自然就止了;排不干净就总在出汗。那桂枝汤又是起什么作用?桂枝汤里有两个方向的药:姜、草、枣、芍能建中补津液;生姜同时也有发散之力,辅助主药桂枝,是引气血走体表的。向体表的排病的势能加强了,病邪排出去了,自然就止汗了。说到底,汗与不汗是人体自己说了算的,我们做不到替人体下指令,也不能强行干预,此为顺其自然;人体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它做什么,药力和人体的排病之势形成合力,这个力量才是不可估量的,才能有意想不到的奇效,此为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也是经方的组方原则。我和父亲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只能交给我母亲来裁决。母亲也不想去医院,表示先吃吃看。药抓回来当天喝了一次,晚上汗更多了。第二天起来,遭到父亲更强烈的反对。我说,药只喝了半剂,再喝一天自见分晓。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医生很害怕以喝了药舒不舒服来衡量疗效的病人。药喝下去是舒服的,病也好了,这种情况当然也很多,但药是负责治病的,不是负责舒服的。喝了舒服的药,未必就能治好病。我曾经见一个朋友喝中药喝了一年多还没好,只是一个荨麻疹而已。问他为什么能坚持喝这么久?他说,喝了就舒服一点,不喝又不好。方子里开的大抵都是凉血清降之类的药,这就是典型的对抗思维,人体要往外发,就给它敛回去。人体怎么可能听你的,所以就来回拉锯,反反复复。经方大夫常有这样的经验,真正对证的药,很有可能开始一两剂还会变严重,但很快就会痊愈。还是只能交给我母亲来做决定。她也没有主见,但还是愿意继续喝,理由很简单,药都买来了,不能浪费。于是又喝了一天,次日早上起来,发现身上干了,一点汗都没有了。嘱其服完三剂,以巩固疗效。【带教答疑】
问:在经验方的范畴里,黄芪是能收汗的,为什么不用黄芪?
刘希彦:黄芪也可以用,但不是重点。如果只用黄芪,未必能有好的效果。黄芪这味药俗称补气补表,说明只是一味针对能量的药。桂枝汤对人体的治理是整体的,有能量还有大循环。更重要的是顺应人体当下的势能,而不是见出汗就用黄芪的经验方思维。
问:如果这个病人的脉象是居中的,用什么方?
刘希彦:还是桂枝汤。居中脉是可以寒热并用的,只是不可太过,姜少用就好。麻黄汤是肯定不能用的,因为已经有汗出,不可再行发汗剂。——我问你,如果这个病人是阴寒脉用什么方?
答:桂枝加附子汤。
刘希彦:正确。据我的经验,阴寒脉的大汗出,单用桂枝汤不会有好的效果;单用一味炮附子,则效验如神。每个方子的大局是什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药,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是阳热脉用那个方子?
答:白虎汤。生石膏清热,因为有大汗出,可以平补津液,但不可以滋补太过。
刘希彦:正确。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第二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