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有多种信仰包容共生的悠久历史,因此,出现了对中国人三教九流的分别。三教指儒释道三家教派的简称。三教合一则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儒学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起源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释教也就是佛教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修心,道教修身,儒家学做人处世!
明天,本节目探秘北京儒释道第一次线下活动,也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潭柘寺和戒台寺,感受京西深山古寺的文化魅力。
在北京,与“释教”,也就是佛教有关的寺庙古迹,非常之多,并且还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等不同流派。我们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在北京的大西山,有名的寺庙可是太多了。比如我们本周要和大家再次介绍的门头沟区潭柘寺。自西晋以来,潭柘寺建寺已达1700多年,在潭柘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众多皇帝与潭柘寺产生了不解之缘。
潭柘寺与皇家结缘如于金代!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如果您来到潭柘寺,会感受到这里是一个远离城市“拥挤、嘈杂、纷乱”的宁静幽雅之地,一座有千年历史与神秘色彩的古刹,自金代与皇家结缘之后,这里到了清代竟然发展成为清代皇家第一寺院。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元年,是佛教传入幽州后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没能被民间所接受,而且发展缓慢。到了唐朝,佛教逐渐兴盛起来,武则天当政的大周时期,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到潭柘寺,开拓出了潭柘寺的雏形并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
从此潭柘寺在幽州地区有了名气,逐步兴盛起来,成为幽州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五代后唐时期,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起来,潭柘寺也由华严宗改为禅宗。
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盛行,禅宗则发展缓慢,导致潭柘寺的香火衰微。到了金代,禅宗在中都开始盛行,金代皇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金熙宗完颜亶[ dǎn ]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将寺院改为“大万寿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进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此后,后代皇帝争相效仿,潭柘寺自此香火不断。
元代时期,虽然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但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为替父亲赎杀戮之罪而于潭柘寺遁入空门,这为潭柘寺的长久兴盛又添上了重要一笔,哪怕元末潭柘寺的建筑悉数葬身火海,它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宗教地位,在当时的北京地区已是无与伦比。
明代200多年间,明皇室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潭柘寺的格局。这样的偏爱,与“太子少师”姚广孝有着极大关系。明成祖朱棣在僧人道衍,也就是姚广孝的帮助下取得皇位后,对他倍加尊崇,而姚广孝对潭柘寺情有独钟,功成后选择来到这里隐居修行,还在后山上修建了“少师静室”。因此明代统治者始终对潭柘寺礼重有加,尽管明代宦官大举修建佛寺之风盛行,但“唯独潭柘一区无宦竖建造之迹,洵可称清净佛地矣” (《潭柘山岫云寺志》)。此外,明代皇帝还多次对寺院赐名,并任命寺院住持。明宣宗复赐名“龙泉寺”,明英宗敕改名“嘉福寺”,但民间仍习惯称它为潭柘寺。
清代佛寺的兴建到达了空前的水准,而在北京地区,由于顺治帝受禅宗影响而要出家,清皇室对禅宗十分忌惮,转而推广以戒律严明而著称的律宗。康熙年间,康熙帝发现潭柘寺在周边一带声名甚远、颇具影响力,加之幽州地区自古流传的“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谚,康熙帝决定将潭柘寺改造成为皇家寺庙,并命名为“敕建岫云禅寺”。
清代可以说是潭柘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康熙皇帝多次驾临潭柘寺进香礼佛,拨发库银整修殿堂,赏赐潭柘寺黄金、经卷、佛像、法器等,并亲笔题写寺额“敕建岫云禅寺”。而一向深居简出的雍正皇帝也专程到寺院进香礼佛,乾隆皇帝除赏赐物品外,还在潭柘寺留下了许多的墨宝。
清朝嘉庆皇帝也是多次驾临潭柘寺,还曾经写过多首诗作。其中《初游潭柘岫云寺作》很有意境:
西山古潭柘,今日径初由。问景层层妙,入门步步幽。
春辉在峰顶,老树倚阶头。 礼佛参心性,听泉泯去留。
璇题标上界,神物护深秋。 花雨诸天净,圆光万象周。
一宵亦旧业,中道勉前修。 汲汲离佳境,随云出岫游。
可以说哦,几乎每任清代皇帝都亲临过潭柘寺,在清皇室的重视下,潭柘寺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
如今的潭柘寺依然以京城第一大寺的名声吸引着远近游人的慕名前往,这座历经千年传奇的寺庙有着宏大的规模和遍布的古迹,信步其间,不同年代的历史纷至沓来,虽然几多波折,仍旧延续至今。青山碧水环绕着古刹名木,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化为尘埃落入史海,悠远和须臾汇聚于此,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摄影:姜宝君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