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九是阳数最大,所以定“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岁时北京35重阳敬老节

文化   2024-10-11 06:31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518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首毛泽东主席的《采桑子 重阳》,开启了我们今天的重阳节文化之旅。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就奉献上新一期的岁时北京,来说说重阳节的话题。重阳节也是敬老节,首先,我们祝福老年朋友节日快乐,健康长寿,永远幸福!

说到重阳节,其实有很多让当代人已经混淆的概念,比如,为什么阴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真的是因为日月都是九,并且因为九是阳数最大这个原因吗?重阳节到底有什么典故?


“九月九”为什么叫重阳节?


有关重阳节的来历,通常的说法是和《易经》有关系!《易经》中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一三五七九代表阳数。因此,“九月九”这个日期和月份都逢九,两个阳数相重,所以被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然而,为什么其他的阳数重合日期,如五月五或七月七,没有类似“重阳”的称呼呢?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古代天文学和农业社会的角度进行探讨。这也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从阴阳理念上的根本成因。

日月盈仄,是一个天文学上常用到的成语,意思是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这是人们每天都能看到的自然现象,而最初形成阴阳观念一定是和先民看到太阳、月亮的出没紧密相关的。在秋分、中秋那两期节目中,我们都提到“男不拜月”,而女性祭拜太阴是和祈求生育有关。与“男不拜月”相对应的就是“女不祭灶”,也就是说男性要祭灶,而所谓祭灶,就是祭祀灶神,那灶神是谁呢?其实,灶神就是火神。追溯到上古时期,火神就是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天文工作者。嫦娥也好,灶王爷也好,他们的原型实际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最终都流变为受人祭拜的神。

远古时,观测大火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关系到农耕。而男性是农田里的主要劳力,这是社会分工所决定的。您看“男”字的字形,田加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男性祭灶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吃饭也就是生存的问题,而女性祭月是为了解决延续后代、族群壮大的问题。

在古代中国,观测天象,尤其是大火星,也就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的位置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大火星的出现和隐没标志着种植和收获的季节,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由于男性是农田里的主要劳动力,祭拜灶神和火神便成为了他们的职责,以祈求丰收和生存的需求。而女性则负责祭月,祈求繁衍和族群的壮大。

那大火星为什么会成为古代农耕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天文标志呢,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位置变化被用来确定农时,指导农事活动。春季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夏季运行至正南方天空,而到了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大火星开始西沉隐退,这被视为冬季即将到来的征兆。因此,古代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以示对火神的敬畏和感谢。

所以,随着季节的变化,从正月到九月,大火星的运行轨迹与农耕活动紧密相关。例如,二月二的“龙抬头”标志着春季耕作的开始,而九月九的“重阳”则是对大火星指导农耕活动的感恩。这一天,人们举行祭祀大火星的仪式,感谢它一年来的庇佑和指引。

在历法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通过对天象、物象和气象等的变化来盘算时令节气,指导生产。比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把黄昏时分‘大火星’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作为夏至的标志。《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农历七月,‘大火星’开始西沉,是天气开始变凉的信号。还有不少民俗专家认为,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祭祀‘大火星’的仪式。这说明古人早已发现‘大火星’在秋季时节退隐,冬季即将到来。

由于岁差经年累月的影响,如今“大火星”升降的时间有所变化。现在,“大火星”晚8点前后位于正南方天空的时间已推迟至公历8月初,西沉开始于9月初。

今年重阳节这天,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在日落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还可在西南方向的天空看见“大火星”,但地平高度已经不足10度,可观测时间不到一小时。而到11月初,很多地方就会完全看不到“大火星”了。

在西方天文学中,“大火星”是天蝎座的主星,名为天蝎座α,也是天蝎座中最亮的星。作为一颗红超巨星,它的半径很大,约为太阳半径的几百倍。目前它已进入“衰老”阶段,是一颗“老年恒星”。

除了心宿二、“大火”、天蝎座α,这颗星还有一个别名,叫“商星”。杜甫有首诗,里面有一句非常著名: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多别离、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一样。古人对星空的观察细致入微。参星是猎户座“腰带”上的三颗星,它们与商星所属的天蝎座在天球上的经度几乎相差180度,一个升起,另一个必然落下。

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说“九月内火”,意思是说到了农历九月大火星开始隐退,而“火神”的休眠意味着严冬的到来和食物的匮乏。

而实际上,九月九日之后的夜晚,大火星逐渐隐没于西方地平线之下,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重新出现。这意味着从九月九日开始,大火星不再可见于夜空。实际上,大火星夜晚不可见,是因为它白天的时候就会转到南方天空上来,但是阳光太强,人们自然看不见满天的星辰。注意,从这时候开始,大火星和太阳同升同落,都是白天出来,夜晚落下去。与太阳位置重合,与太阳同升同落。这一特点,使得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这样的天文现象不仅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传统文化节日。

因此,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蕴含着深厚的天文学和农耕文化内涵。这一天,人们通过登高望远、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等方式来庆祝,既是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也是对生活美好愿景的追求。


老北京重阳登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臣先生所著的《北京风俗史》一书记载:重阳节在老北京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登高,那老北京登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登高的风俗起源很早,早在战国的是时候,就有“齐景公始为登高”活动,但当时登高的时间并不固定在重九这一天,重九登高的习俗始于西汉。

到了明代,生活在北京的帝王们也往往在重阳节举行登高的活动。一处是在万岁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这是主要的登高场所,史玄所著的《旧京遗事》记载:“万寿山俗云煤山,圣上重九日登高于此”。而其他两处,一处是兔儿山,另一处是旋磨山,也在皇城之内,这两处地点,现在都已经无存了,甚至连地名也改了样。明朝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也记载:“九月,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您看,现在这迎霜麻辣兔算是失传了,可菊花酒还是有的。

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还在这一天操练军队,让百姓前来观看。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中记载:“九月登高,花儿市访菊,城墙下观八旗操演,妇女簪挂金灯,九日归宁”。这里所谓的归宁,是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归问父母的行动。俗称就是回娘家。

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当年老北京人登高的场所也不局限在山上,每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老北京人都会带着韭菜,出城登高。往南是去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往北则是蓟门烟树、黄寺的清净化城塔等处,要是往远处去,则是要去西山八大处等地方。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真是一时之间的快事啊!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小强讲北京”听听号,收听更多小强老师最新动态及最新节目信息。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