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心声 | 当代年轻人的偷感从何而来

文摘   2024-11-21 23:43   浙江  



当代年轻人的“偷感”




“偷感”是什么


“偷感”描述了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大多表现为在某些场合会感到拘谨、畏畏缩缩,或者因不自信而扭捏产生的一种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感觉。

这届年轻人的“偷感”为何这么重?这可能与正处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阶段有关。



自我同一性,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出我们对自己是谁、我们相信什么、以及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解和认识。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我们对自己身份的感知和确认。



“偷感”的成因


成长的个人探索过程中遇到闲难,感到迷茫或不确定,就可能经历所谓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无法做到非常笃定地展示自己,难以抵抗住他人的眼光,抗拒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又在这种状态下仍想保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所以只好“偷”。偷偷地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释放真实的自我,“偷偷地”会很有安全感。

“偷感”成为了防御机制,我们选择在角落里默默努力,不让外界评价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这是一种规避接触、逃离审视的方式,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保护,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方式。






“偷感”太重会阻碍成长


“偷感”是我们在自我保护过程建造的安全空间,但如果一直待在这样的空间里,很容易让处在发展阶段的我们始终卡在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难以成为一个认可自己的“成熟大人”

“偷感”太重会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过度谨慎,甚至产生一种预期的恐惧。这种恐惧源自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持续的担忧会导致我们在社交活动中感到持续紧张和不安,难以放松和享受社交的乐趣。

偷感”太重也可能让我们错失一些成长的机会。因为对自身的认识不够自信、清晰,在一些需要展示的场景下可能会将这样的感受传递给其他人,造成别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影响他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如何减少“偷感”


加强自我心理建设

适当钝感力和幽默感,能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同时,积极的心理暗示如“相信我可以,一定行”也能很大程度缓解“偷感”心理。

大方表达自我需求

“偷感人”往往不敢大方和做事,长期如此,只会加重对偷感的需求。其实想要什么就大方说,表达情绪要明白的,不必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

减少顾虑多努力

面对未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喜欢把,把各种不好的设想都想到。摆脱“偷感”第一步是,勇敢去做。允许一切不可能的事情发生,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


END


文案|孙婷   尤峥皓

初审|韩改田 

终审|赵凯   王岩

欢迎关注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

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
发布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动态新闻、师生作品、文学作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