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以上医院注意!国家卫健委又有新任务

学术   2024-07-31 19:12   浙江  


2021年起,连续4年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




来源丨国家卫健委


7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文《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指出,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以下简称“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发现的,除疾病自然过程之外的各种因素所致的不安全隐患或造成负性后果的事件。不良事件管理是医疗机构加强自我管理、识别医疗服务风险隐患、预防负性事件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方法。


图片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建立并持续完善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反馈,指导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并于2021年起,连续4年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指导行业聚焦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工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仍然存在不良事件报告率偏低、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流程不完善等问题。


也正因此,有了本文件的出台。


医疗机构应如何开展不良事件管理工作?


一、提高认识,压实不良事件管理主体责任


各地要指导二级以上医院进一步提高认识,将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作为重要的医疗质量安全日常工作措施,充分理解不良事件管理的重要价值,切实承担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不良事件报告、分类、分析、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不良事件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医院内不良事件管理工作牵头负责部门和协同配合部门的权责及分工,压实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充分利用不良事件管理发现和消除医疗质量安全漏洞。


二、系统设计,健全不良事件闭环管理机制


二级以上医院要不断健全“主动报告、科学分类、重点分析、系统反馈、持续改进”的不良事件闭环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不良事件“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机制,注意保护报告人隐私,并通过工作会议、宣传栏或信息平台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鼓励员工自愿、主动进行不良事件报告。


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处理,能够立即改进的,要明确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问题或隐患;对频繁发生或产生严重负面结果的事件要进行重点分析,采用台账管理等方式重点督办。


同时,完善不良事件处理情况的常态化反馈机制,尽量将处理情况反馈报告人,增强报告人的获得感,让员工体会到不良事件管理带来的改变。


三、强化培训,提升全员不良事件管理意识


各地要结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和患者安全专项行动要求,指导二级以上医院强化全员参与的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将不良事件管理作为员工入职培训、日常培训学习等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员工不良事件识别能力和报告意识,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负有报告不良事件的责任,均可从自身角度对发现的问题或隐患进行报告,着力构建“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的不良事件管理氛围,塑造人人有责的质量安全文化,发挥文化在医疗质量安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四、深入挖掘,注重不良事件分析运用


二级以上医院要积极探索建立不良事件数据动态监测机制,科学应用质量管理工具,统计分析不良事件常发的时间、区域、人群和类型特点,对不良事件相关的人员、设备设施、药品耗材、管理制度、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开展针对性改进,不断提升挖掘事件成因、协调部门联动、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指导作用,加强辖区内不良事件报告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明确医疗质量安全工作重点方向,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


五、精简优化,完善不良事件报告机制


不良事件报告工作遵循“自主自愿、实事求是、发现即报”的原则。二级以上医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快速便捷的不良事件报告机制,按照“非必要不采集”的原则,精简上报信息、优化方法和流程,保障报告工作的便利性。


严禁采取定额定标、任务摊派、罚分扣款等形式主义或惩罚性措施,避免员工误解相关工作要求、曲解相关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引导患者等其他人员参与不良事件报告,发挥患方对改进医疗质量安全的作用。


EN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医学界智库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