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习三明医改,医生薪酬有何变化?

学术   2024-11-05 19:46   上海  


公立医院的服务收入占比达到了32.5%。




整理丨文慧


今天(11月5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重庆医改的有关情况,尤其强调了医生关注的编制和薪酬问题。


在此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陆续介绍了湖南湘潭、江苏盐城、福建泉州、河北石家庄等地学习三明医改的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后续,新闻发布会还将走进其他省市,介绍当地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的做法。



备案编制享同等待遇,

乡村医生补贴加倍


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曾在演讲中表示,如果医生薪酬制度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医疗公益性的回归,更不可能有“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建成。在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方面,重庆市的举措也突出了对医务人员待遇的保障。


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但彦铮介绍,重庆在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政府的投入保障。


持续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2018年-2023年,年均增长27%,同时积极化解公立医院的合规债务。


其次,实行编制的备案制管理。


针对公立医院编制不足问题,重庆市对65家公立医院实行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在原有编制3.8万名基础上新增备案编制6.5万名。备案编制人员与原在编人员在职称评定、薪酬制度、养老待遇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改革,稳定了医务人员队伍,引进了一批医学人才,其中,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


再次,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服务机制。


注重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一般治疗类、护理类、临床手术类、中医治疗类项目价格,以及普通门诊诊查费。调增部分,全部由医保统筹,不增加群众的负担。通过调整,公立医院的服务收入占比达到了32.5%。


最后,衔接做好绩效薪酬制度改革。


严格落实“两个允许”,构建起以基本薪酬为主体、奖励薪酬为补充的薪酬框架,缩小科室之间的差距,增加医务人员工资中固定收入部分的比例。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方面,重庆市将编制比例从辖区常住人口总量的1‰上调至1.2-1.7‰。同时,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从10%增加到15%,中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从40%提升至50%。


此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普通诊疗费用也得到了提升,增加部分由医保全额报销。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医生在基层工作,乡村医生的专项补助标准也进行了调整,将统一的每人400元/月,调整为执业医师1000元/月,执业助理医师800元/月,乡村全科医师700元/月,乡村医生600元/月。


城市-区县-基层,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重庆市辖区有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3200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933万人,居民尤其是边远地区居民看病不方便、不高效的问题仍然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市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扩容和均衡布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介绍了重庆市的做法。


首先,建设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级统筹投入、编制、医保政策,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加快发展,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入医院在重庆落地建设,提升区域医疗的整体水平。


其次,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区县延伸,17所市级医院分区包片帮扶区县级医院,派出管理、医疗骨干人员不低于1年驻守区县级医院,提升区县的诊疗技术水平。


再次,推动区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全市建成医共体78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11个;市级财政投入2.5亿元,按照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打造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1个;以“县聘乡用”的方式向乡镇卫生院派遣区县级医院技术骨干,每年不少于1000人;开展“乡聘村用”的方式,用乡镇卫生院余编或者聘用的方式来招录执业医师到村卫生室工作,目前总共有417人;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目前在编在岗的有65人。


最后,推动区域内医疗卫生连续服务,各区县全面建成“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年服务群众超300万人次。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2023年,重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了56.4%,较2019年增长了5.6%,努力实现“大病重病在本市解决,一般病在区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目标。


高水平医院:

学科登峰,辐射区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的教学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多年排名重庆市首位。


医院党委书记吴昊介绍,持续通过加强学科专科建设、推动人才引育、推进科研转化等方式,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医院。


加强学科和专科的建设。


实施学科登峰计划,医院每年投入2亿元,支持神经和脑科学、骨与运动医学、检验医学、老年医学等十大学科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室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目前医院有2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开设了专病中心15个、专病门诊140个,给予每个市级专病中心300万的支持,院级专病中心50万的支持,不断提升专病的诊疗能力。


加强了高层次的人才引育。


构建起横向覆盖医疗、教学、科研,纵向贯穿人才成长各个阶段的人才引育体系。针对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策”的引进机制,今年以来就全职引进了高层次人才5名。针对中青年人才,量身打造了培养方案,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目前,医院有国家级人才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3人,省部级人才207人。


加强医学科研转化。


作为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重医大附一院持续在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疾病的诊治创新、技术转移孵化等方面搭建三大支撑平台,开展医工交叉的创新融合研究。


成立了成果转化科和专门的转化服务公司,开展成果转化的“一站式”服务,提高转化效率。比如,医院针对抑郁症的诊疗新技术和药物研发,已经实现了2000万的转化金额。


吴昊表示,医院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基层持续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首先,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目前有成员单位21家,其中市内医疗机构18家、市外医疗机构3家。采取“固定+柔性”的帮扶模式,派遣管理人员到帮扶医院挂职至少1年的副院长;开展主治医师下基层帮扶驻点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其次,积极搭建专科联盟平台。


医院牵头成立了39个专科联盟,联盟成员覆盖了云贵川、上海、北京、西藏等12个省市,加强专科间交流协作,提升专科的就诊能力。


再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


构建了连接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目前入网的机构已经达到了158家,覆盖全市的36个区县,同时辐射到了四川、西藏、新疆等地。远程医疗服务正在不断提高响应速度,远程会诊急诊在1小时内响应,平诊在6小时之内就能得到安排;远程心电、影像急诊30分钟内完成,平诊当天完成诊断;远程病理在24小时内能够完成诊断。目前,整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已经服务达到243万例次,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的就医。


黔江区:

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黔江位于渝东南山区,距离重庆主城有300公里,群众到市级医院看病非常不方便,老百姓特别期待能够在家门口看大病、看难病。


重庆市黔江区委书记罗成表示,正是基于群众的特别期待,国家才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黔江正是抓住了这个示范项目,主要从三方面来提高就近看病的能力。


第一个方面,加大政府的投入,发挥中央资金的牵头引导作用。


黔江区共投入了6.76亿元,整体搬迁了中心医院,顺位搬移了区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均衡布局全区公立医院。


投入了2.17亿元加强了肿瘤、心血管、重症医学和儿科等10个专科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增至33个,并成功申报了国家肿瘤临床重点专科。


第二个方面,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落实重庆市医疗服务价格加快调整的安排,深化了DRG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院的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项目实施前提升了4个百分点。


实施了编制备案制改革,增加公立医院人员编制1200名,同步制定了高层次卫生人才的专项政策,建立了医疗技术区级资金池。2022年以来,引进了学科带头人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6名,分别给予安置费20万-100万元。


完善了医院内部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的固定收入占比提升至50.38%。


第三个方面,加强与高水平医院的合作。


黔江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心医院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网络联盟医院,华西技术和管理加快向黔江区平移,已有72名华西专家来黔帮扶,目前已经开展了复杂肝癌切除术等新技术6项,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大病、看好病,区域内就诊率提高了2.1%。


基层卫生院:

“反哺计划”全面提升能力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挥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渝北区龙兴中心卫生院院长陈德惠表示,针对过去卫生院科室设置不全、医务人员水平不高的情况,卫生院通过医疗“反哺计划”,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提升诊疗能力:依托16名“区聘乡用”人员,指导卫生院新建了儿科、消化科等,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卫生院现有8名医生可独立开展胃镜检查、儿科诊疗、全身麻醉等20项新业务,为辖区群众就近提供服务。儿科年门诊量超1.5万人次,群众不再需要跑到30余公里外的区级医院看儿科。


提升检查检验诊断能力:落实“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群众在卫生院做了检查检验后,数据立即上传到上级医院诊断并出具报告,同时接入了市级医检互认平台,与所有入网医院实现跨院调阅、互认。今年以来上级医院帮助诊断6600多例,医检结果互认1000余例。


提升用药保障能力:依托区级“中心药库”,实现与区级医院药品的上下衔接,针对部分群众的特需药品,由卫生院提出申请、中心药库进行配送,保障了群众的用药需求。


提升快速转诊能力:与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实行了互联互通,针对危急重症患者,区人民医院可直接调取诊疗信息,提前了解病情,做好救治准备,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至相应的科室,确保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救治。


陈德惠介绍,为方便居民就医,卫生院还推行了延时服务、周末疫苗接种门诊、医防融合的“一站式”门诊等便民服务。


图文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


来源: 医学界智库

责编:田栋梁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医学界智库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