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DeepSeek,中国合成生物的2025:烈火烹油,暗礁密布!

文摘   2025-02-09 18:00   四川  


2025年,中国合成生物产业面临着一场大考。

经过数年的发酵,政府、资本与民间的关注度已经日益提升,而新一年的产业界,能否释放出足够的惊喜?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询问了Deepseek相关问题,它给出了一份相当有趣的答案。

增长是不变的母题

在询问到2025年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市场规模时,Deepseek给出了124.06亿元的数额,这一数据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提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年复合增长率(CAGR)其预测为19.7%,相较千亿级的全球市场(预计2025年达2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中国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速更快


其中,医疗占据主导地位(55.58%),基因/细胞治疗、药物合成等都被计算在内,其次是化工能源领域(32.09%),涵盖了生物基材料、可再生能源等。

而农业技术、食品饮料、信息技术等将瓜分剩余的12.33%市场,其中美妆赛道被判断将吸引大量资金,2024年仅美妆原料企业融资已超9亿元。

有趣的是,言辞辛辣版的Deepseek表示产业规模数据有一定“画饼”成分。

其注意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测同时出现了70亿、143亿和307亿美元等差距较大且互相冲突的数据,并警醒需注意“合成生物技术专利转化率不足5%”的残酷现实”。

资本、政府 热钱从哪里来

第二个问题关乎于钱,当提问2025年中国合成生物资金来源及主要投资者时,Deepseek点出了政府引导基金、国有资本、财务投资机构、产业资本以及传统行业巨头五大主体。

其中财务类投资机构是主要资金来源,占比高达60%,头部综合性基金(如红杉、富华)及专注医疗健康、硬科技、消费等领域的基金纷纷布局。

紧随其后的是产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有39.1%的融资事件涉及以上二者,而且有从纯财务投资向产融结合转变的趋势。

传统行业巨头(如梅花生物、嘉必优、华康股份)通过并购或合作加码合成生物领域,圣湘生物开年的8亿元并购案也被视为典型例证。

图片


资金流向则是医疗健康、生物材料、消费品等高潜力赛道,最热门的三个赛道或产品被认为是:

医疗健康领域(创新药及生物技术)、生物基材料(如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化学品)、基因工程与自动化实验设备。

科研转化 一条关键暗线

科研转化是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前文辛辣版的Deepseek提醒过关注目前合成生物专利转化率问题,在他看来2025年该领域有望呈现多维度突破,预计将从当前不足6%提升至12%


关键理由有三点,其一是核心技术的攻关加速,其中北上两座城市被视为标杆。

上海市2025年度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针对合成生物产业底层共性技术开展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代谢工程、细胞工厂构建等"卡脖子"技术。

同期,北京未来科学城启动了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转化加速中心,形成"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化"全链条支撑体系。

其次是转化平台日益完善,天津的全球最大中试转化平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

图片


上海宝山区打造的合成生物高端成果转化中心,通过AI辅助设计平台将菌种构建效率提升60%

深圳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作为首个国家级平台,聚焦生物制造“1-10”阶段的小试和中试放大。

在重点领域应用中,Deepseek关注到中科院天工所CO₂到淀粉的连续转化,能量效率达自然光合作用3倍;

生物基PHA材料也被点名,年产能突破10万吨后,其成本有望下降至石化基材料水平。

除此之外,替代蛋白的万吨级生产线验证,合成固氮菌剂的田间试验也被视为关键的技术突破。

不过,言辞辛辣的Deepseek也没有忽视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目前的选品及产品结构问题。

其指出真正实现了量产与盈利的明星产品,还停留在透明质酸、虾青素等老面孔,而有望颠覆传统化工的产品仍需更多耐心资本与外部机遇。

写在最后:

在与Deepseek对话的最后,笔者试图让其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给出一份犀利而客观地总结,便得到了标题中的八个关键词 —— 烈火烹油,暗礁密布

其中的烈火是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暗礁是前沿技术商业化初期“产业狂飙与泡沫并存“的典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合成生物产业的定义在各大报告中尚未统一,Deepseek在判断中出现了部分生物医药、生物科技与生物制造的混淆问题。

然而无论是源自于人工智能算力的结论,还是笔者通过自身的产业观察得到的信号。

2025年,无疑是中国合成生物产业从"技术突破期"向"规模转化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我们也将持续关注产业界的最新风向,并通过文字,为读者输出敏锐而真实的信息。

图片
推荐阅读

智药局
了解和投资中国合成生物、AI制药的重要信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