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深三强 十大集群逐鹿
本期版图进行了热力值的区分,拥有10家以上企业的高热力城市标记红色、3-9家标记为黄色。
在合成生物企业分布图中,北京、上海与深圳三座超一线城市,凭借着学术与资本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
除此之外,十大优势集群也初具雏形。从北往南,背靠着中科院天津工业技术所的天津和传统发酵大省山东已聚集起12家合成生物企业。
而长三角经济圈,凭借杭州、苏州、南京、常州四座城市拥有足足29家合成生物企业。
以医药中间体合成为特色的成都、传统化工强市合肥和武汉则是中部力量崛起的象征,化妆品强市广州也凭借着庞大的企业基数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这批地方集群企业之外,合成生物在中西部也拥有一批资源雄厚的老牌上市企业,他们多数已经是某一细分品类的隐形冠军。
例如总部位于伊犁的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赛道全球领先、总部位于湖北宜昌的安琪酵母是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YE供应商。
这些企业致力于将合成生物打造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也让生物制造的浪潮进一步渗透到祖国各地。
国家队热情不减 首批企业冲刺IPO
在2024年,大量初创企业进入了A轮,其中微元合成和分子之心更分别获得了超3亿元/超亿元的A轮融资,纵观全局,单轮融资破亿元的企业已达到了41家。
表现最突出的国投系,在去年足足布局了24家合成生物企业,并创下了今年合成生物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第二波创业热潮 科研集群助推
深圳、天津、北京、上海、杭州五大科研集群优势突出,具体到个体单位,则天津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10家)与中国科学院(15家)最为突出,不断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名校博士创业群体中,麻省理工最具影响力,在高通量实验工具与AI+蛋白质领域为生物制造构筑了坚实的上游基础。
五大关键词 合成生物的无限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