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家企业、10大平台!昌平区,北京合成生物的半壁江山!

文摘   2025-01-21 18:43   四川  


2025开年,北京昌平的合成生物产业捷报频传。


首先是大项目进展喜人,位于北京昌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昌发展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近日启动试运行。



该中心由昌发展联合世界500强丹纳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打造,建面1.5万平,享受《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内设高通量菌株构建筛选、质谱检测技术应用以及医用材料生物制造平台,服务生物医药、精细化学品、食品原料、生物质能、生物材料以及高附加值消费品等多个关键产业领域。


同期,由昌平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建设的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也启动了试运行。

北京合成生物的半壁江山


2024年,昌平区已经聚集了80余家合成生物企业,占全市的半壁江山,产业收入超过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20个,投资额超过35亿元。


如此喜人成绩背后有多层原因,首先先后出台的《昌平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细化了合成生物产业支持政策。


其次是高校和科研资源,尤其是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打造了一批相关的优势项目,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拥有强大实力。



除此之外,昌平实验室、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字头”机构亦成为当地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这些先决条件外,昌平区在共性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在前列,包括上文提及的两大平台在内,已搭建了高达十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共性平台。


其中有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胶原蛋白科创平台、全自动高通量检测平台。


也有与丹纳赫、宜明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搭建菌株构建筛选、质谱检测技术应用等共性技术平台。


如此大手笔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满足产业的共性需求。


共性平台 仍是必争之地


作为前沿产业,合成生物创始团队中,高校和研究院背景占据压倒性优势,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


然而拥有核心技术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产品推向市场的,还需要资金、团队搭建、实验室建设、市场渠道等,这就对共性平台提出了极大要求。


依托共享实验室和共享GMP,可以帮助初创企业开展菌种筛选改造中试放大化,一步步走向规模化生产。


这点在北京昌平出台的政策中就有直接体现,聚焦在蛋白设计、菌株构建、工艺测试等重点环节,在京津冀协作中,也提出了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高水平共享倡议。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共性平台的合作模式本身,也能够催生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并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有力筹码。


—The End—


推荐阅读

智药局
了解和投资中国合成生物、AI制药的重要信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