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能够比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并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掌握了更多知识——事实上,师生在解题时运用的知识是一样的,而是因为我们学会了调取知识,从而始终能够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少走弯路,不断逼近目标。也就是说,专家在头脑中对知识进行加工与重组后,会形成一系列大概念。这些大概念将碎片化的知识与方法联结起来,一旦当前问题涉及这些联结中的某个点,就会触发调取这一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的开关。正如凯恩所说,“专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把自己领域内的要素发展成他们自己的自然范畴”。接下来,我们将从下面三个视角来概括大概念的本质。我们已经知道,大概念表达的是学科观点。这个观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和模棱两可。麦克泰格和威金斯认为,大概念必须是一个鲜明的观点,是有意形成的概括,即所谓“故事的寓意”。他们用“故事的寓意”来表达大概念的特质,是十分生动和巧妙的。作为学科观点的这些大概念,在表达上都旗帜鲜明,掷地有声,且高度凝练。当然,这种“底气”首先源于它们的科学性。而有的大概念像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说,初听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经过解释,在学科内部易被普遍认同。同时,这些大概念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知识,而是对一类知识内在规则的揭示,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正如布鲁纳所说,“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大概念应该是一个基于诸多学科事实做出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有一定的深刻性——对现象加以概括,给我们以启发。一个好的大概念不应该是那种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的“简单真理”。那种看起来很正确却“无关痛痒”的表述,并不适合作为大概念。作为学科核心的概念,它们是通过深入探究而得到的来之不易的结果,是各领域专家的思考和感知问题的方式。这些概念是不明显的。事实上,许多专家提出的大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抽象的、违反直觉的,甚至是容易产生误解的。深刻性应该是大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质。大概念既依托于学科知识,又不单纯指向某个具体知识;既是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不依赖这些内容而存在,甚至在学生忘记那些具体知识后仍能持续产生影响,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布鲁纳指出,“迁移”应该是大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所在。每个学科领域都有一些基本概念,它们是对学者们所研究内名。归纳和总结——这些概念为未曾研究的内容赋予了许多意义,为许多新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基本思路。大概念的这种迁移性,实际上源自其中心性。正是由于大概念居于学科中心位置,涉及学科主干与核心内象因此具有吸附知识的作用,成为知识的联结点和生长点。学生的学习会因为这些大概念的存在而被赋予意义,依靠大概念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教的要多,掌握得也更加牢固。总之,大概念反映了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某个学科学习内容层面的具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