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60年 |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五)

企业   2024-11-08 16:39   贵州  



在尘封的记忆盒中,总有那么一些静默的见证者,它们不言不语,却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个体的情感。这些见证者,就是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老照片重现往昔岁月,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那代人的精神风貌。

让我们走进振华60年专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一起寻觅照片背后关于青春的回忆、难忘的工作历程以及对家乡、对工厂、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照片摄于20世纪70年代,风光厂的青年女工庄晓玲在“五七”连养猪场喂猪。


高科技企业还要养猪、养羊、烤酒、做豆腐、开荒种地,现在人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在上世纪70年代的风光电工厂却是真实的存在。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指示:“工人以工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时称“五七”指示)。大山里的风光厂既有大片未曾开垦的土地,又需要解决家属就业、改善职工生活,工厂便积极落实上级指示,提出走“五七”道路,成立了“五七”连。

1971年9月进厂的女学工李芳琦回忆:“在学工连参加了几个月的基建劳动后,又安排到“五七”连劳动。“五七”连是厂里的后勤基地,自力更生,自产自销,为改善职工的生活提供一些食品物资。我们班十多个女生到“五七”连后,分了不同的活,除了开荒种菜在一起外,有做豆腐的,有喂猪的,还散养了几只羊。我在这里主要学做豆腐。记得当时我们做的一种豆腐卷还在都匀市场上销售,很有成就感。食堂有时早餐需要豆浆,我们必须在凌晨3点钟开始磨豆浆,在清晨5点钟之前送到食堂。”

同样是1971年9月进厂的男学工曾幼宇回忆:“为解决家属工就业,发扬南泥湾精神,走“五七”道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机电科领导赵子钧设计的机械化豆腐加工厂投入使用。风光厂的豆腐制品不仅供给职工食堂和家属,有剩余的还出售到都匀市,在都匀市有较高的知名度。”

1977年4月在原“五七”连基础上成立“五七”办公室。五七”办配有职工26人,加上家属队、各车间、科室还要抽人定期轮换到“五七”办劳动,为确保走“五七”道路有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工厂明确“五七”办职责:1.以养猪为主,计划养猪94头,其中30至60头架子猪。2.搞好豆制品生产及烤酒。3.按各单位每人两分地要求组织职工开荒种地。

1979年7月14日工厂给上级的一份汇报材料中提到:

工厂坚持走“五七”道路,努力搞好职工生活。目前“五七”办和集体食堂养猪170多头,今年可供给职工猪肉14000斤,全厂种地45亩。

1984年7月26日给电子工业部办公厅的报告提到:

家属酒厂年产量已达40吨以上,畅销厂内外。豆制品加工组月产量可达6000斤,不但满足职工需要,还能富余送进城区出售。酒糟、豆渣可供养猪场喂猪,现有生猪大、小180头,上半年已出售小猪190头,收入4750元。

改革开放后,风光厂“五七”办被撤销,1986年下半年养猪场停办,工厂的养殖业、农副业生产自此也画上了句号。但这段“五七”道路的往事已成为三线企业落实上级政策、三线人自力更生谋发展的最好见证






来源 | 戴浩梁  况照敏

编辑 | 高   义

审核 | 殷婷婷

监制 | 景   红

中国振华
打造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