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60年 | 我的父亲母亲(二)

企业   2024-09-06 16:40   贵州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无数三线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用牺牲和奉献成就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他们生活虽苦,但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他们是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让我们走进振华60年专栏——“我的父亲母亲”,倾听他们口中父亲母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李鹤荣,生于1943年,曾是振华宇光的一名职工。在新中国成立时,他刚进小学,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最终成为一名大学生。1967年,父亲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便投入到宇光电工厂的创建工作中。1988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顾自己的一生,父亲感慨万千,在贵州的“三线建设”中,他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更是将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建设事业。

—— 李  栋


在回忆那些年的故事时,父亲常常讲述那些年里他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了一次次生产上的突破。在那片曾经荒芜的山岭间,父亲和他的同事们用双手开垦出了一片繁荣的工业绿洲。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还有技术与资源的匮乏。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创新求变的精神。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民族的复兴,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高的山也要攀登。
我的父亲,作为新中国大学生中的一员,也算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1979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洲际运载火箭,目标是南太平洋附近的海域,发射地点选在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父亲在宇光电工厂担任设计师及产品负责人,他负责的产品参与了我国首次洲际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父亲亲自携产品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调试工作,并确保试验顺利进行。最终,任务圆满完成,宇光电工厂因此荣获国防科工委及电子工业部的表彰。此后,该产品还多次参与我国洲际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屡获殊荣。
后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宇光电工厂经历了艰难的军民融合和保军转民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父亲担任了工厂主管新品开发的副总工程师。他利用工厂在生产军用电子管方面的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提出要开发一种新型产品——真空灭弧室,旨在更新国家的电力输变电设备。他激励全厂员工全力以赴,向市场寻求产品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他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并肩作战,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产品开发成功后,他又与销售人员携手深入用户群体,推广使用,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十多年来,这款产品已经发展成为宇光公司的核心产品,也是工厂赖以生存的拳头产品。它不仅为宇光公司带来了成功,更为我国输变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的父亲作为一位见证了中国振华成长的“三线人”,在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他与无数同事一道,扎根深山,默默奉献。
如今,当我站在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看到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和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豪感。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像父亲那样的“三线人”的无私奉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是中国振华(〇八三基地)成立六十周年,六十载春秋,中国振华逐步成长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父亲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正确领导和一代代振华人的不懈努力。站在新起点上,父亲满怀深情地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他相信中国振华将继续秉承“三线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 李   栋

编辑 | 周勇军

审核 | 殷婷婷

监制 | 景   红



中国振华
打造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