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无数三线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用牺牲和奉献成就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他们生活虽苦,但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他们是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让我们走进振华60年专栏——“我的父亲母亲”,倾听他们口中父亲母亲的故事。
——肖毅
“请关心老年人”,公交车上,我的父亲、母亲一一刷过老年卡,乘客的耳边便响起了这一熟悉的提示语。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父亲已退休了二十余年。那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个习惯,喜欢翻看保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中从父母那儿翻拍的旧照片,总能回忆起他们讲过的故事。现在家里的客厅、小区树荫下的休息座、自驾车里都可以变成老爸老妈畅快回忆的场所。
1966年,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统一部署,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原715厂第四车间和第八车间将整体搬迁到贵州省黔东南凯里的白午山沟,成为083基地的国营新云器材厂和国营红云器材厂。
1961年8月,715厂四车间欢送我父亲肖旭昭(前排右三)参军
我的父亲1958年4月进入715厂,成为一名工人,1961年应征到总字121部队(隶属于二炮的两基地之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入伍7年多,跟随部队走遍大江南北,参与了多个基地的建设,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很多民工都不愿参与的地区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其中就有我的父亲,一直到1968年6月,身上带着弹片碎渣退伍回到715厂。随后,他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其他工友于1970年4月乘坐火车,经成渝铁路线和川黔铁路线抵达贵州省贵阳市,又乘坐大卡车从贵阳市一路辗转、颠簸来到黔东南州凯里县白午乡。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黔道难,爬坡又上坎”。白午乡地处黔东南州群山深处,当时工厂选址所在地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物质条件极差,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当地老百姓多为苗族、侗族、水族,交流语言是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几乎听不懂汉话。我的父亲自1972年起一直在去离子水制备岗位工作(高位水池),我小时候常常被父亲带到他上班的地方。最深刻的记忆是,父亲一到安装有密密麻麻的机器设备的工作房,就要一一打开各种设备的开关和阀门,霎时间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便充斥双耳,我一看见父亲去开合机器开关,就会很快跑到工作房外,巨大噪声震耳欲聋,而父亲在这个岗位任劳任怨地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四年。这个岗位当时还有另外两名从本地招收的轮换工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和父亲成为同事。因为父亲是熟练工,他克服语言困难,手把手地教会了两位工友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后便是三人三班倒循环,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父亲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在他身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工人阶级最突出的优点:组织纪律性强,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丝不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社会化大生产中,上下工序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在我印象中,父亲做事很讲效率,这些能力是在部队中不断磨练出来的,上下班行走的速度都相当快,走路时目不斜视、腰板挺直、精神抖擞,从不迟到、早退。这种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极大地感染了我,让我从小就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高效。父亲还常常教导我,工作中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和懈怠,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对整个生产流程造成巨大的影响。他以身作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我的父亲常说,做好一件事的难点在于持之以恒并将其做到极致。父亲在其本职工作中,虽然看似按部就班,却始终追求创新和突破。1991年,他撰写的一篇论文因其实际操作性强,能够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他晋升为公司当时为数不多的工人技师。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不仅是我的引路人,更是我心中的榜样。他教会了我如何在工作中保持专注和热情,如何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如今,我已经在第五车间工作了二十多年,从一名基层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这些年来,我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把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父亲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写得一手规范的汉字。尽管已经退休,他的心态依旧年轻。每天,他都会练习书写毛笔字。他常说,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失,只有将这种息息相通的文化传承下去,国家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灵魂。
1995年,工厂部分车间搬迁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父母离开了那个奋斗长达几十年的山沟,但直到现在还一直惦记着那一片热土,很希望再去看看那片曾经火热的土地。
2024年4月,年过八旬的父母在亲友的陪同下,如愿以偿的又看到了当时新云厂人人皆知的钉耙山和馒头山,也看到了原来的工业区和生活区现已全部变成凯里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当年周末赶场的地方——下司镇也焕然一新,成为黔东南的旅游圣地。父亲兴致勃勃地指着这里那里说着什么,他不时停下脚步,用他那历经风霜却依然坚定的目光,眺望着远方,那里是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也是他们青春与梦想的见证。父亲那一辈人的故事和经历,都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不断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来源 | 肖 毅
编辑 | 高 义
审核 | 殷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