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加拿大上学,如何跟老师沟通,这不仅是新生家长急切关注的,也是其他家长想了解的。这包括了两方面:学生如何与老师沟通?家长如何和老师沟通?我们先从中加的师生差异说起,然后来分别支招和加拿大老师的沟通技巧。
中国和加拿大的文化在对待老师方面有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 中国文化 — 老师是权威,学生和家长常常顺从权威、执行指示。- 权威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师重道”,老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对老师表现出高度的尊重。学生通常使用敬语与老师交流,例如“xx老师”,不能直呼其名。
- 顺从和执行:学生往往顺从老师的指导和安排,避免提出与老师观点相左的意见。在课堂上,学生多倾向于安静听讲,避免打断老师的讲解,然后努力去执行老师的指示。
➤ 加拿大文化 — 老师是指导者,学生提问和探讨被视为积极参与- 指导者角色:在加拿大,老师更多地被视为学习的指导者而非权威。学生被鼓励自主学习,老师提供帮助和引导,而不是单方面传授知识。
- 亦师亦友:在加拿大,学生也尊重老师,用“先生/女士+姓”来称呼老师,男老师是姓氏前面加“Mr”,女老师是姓氏前面加“Ms”。但整体氛围更为平等亲切,教师只是一份职业,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可能会在课后与老师讨论个人兴趣或生活问题,甚至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外活动。
- 探讨和协商:加拿大文化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因此学生在与老师互动时通常更加坦诚和开放,在课堂上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即使这些意见与老师的观点不同。而且学生和家长有时还可以就一些老师的决定进行友好协商。
在中国我们的家长大都知道如何跟老师沟通,从孩子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家长们习惯跟老师有沟通的。学校会通过校讯通、家校本、家长会和家委会等,跟家长联系。不过在中国通常家长的责任把孩子送上学,其余的事似乎都是交给了学校。但加拿大老师角色同中国老师角色不一样。教师只是一份职业,公立学校的教师还有教师工会,不时你会听到教师罢教、按章工作等消息。这一点在中国是非夷所思不可能发生的事。在加拿大,家长和老师是同盟军的关系,老师希望家长和自己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的过程。所以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家长不要指责老师,也不要唯老师是从,而是可以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友善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和老师协商,比如换班、换课、对打分有疑问等等。一位在加拿大教书多年华人老师分享:加拿大老师对家长的期待加拿大老师对家长的期待
1、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把孩子推给学校“扔下不管”2、学校是传授知识场所,孩子的习惯培养、价值观形成还是靠父母3、老师乐于与家长定期沟通,不要出现问题才临时临急报佛脚
根据朱凡老师的统计,中国的新生家长们想跟加拿大老师沟通的内容有很多: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不知道是语言问道还是学科内容?—-孩子不懂得如何参加课外活动、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希望老师告诉我们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怎么样督促孩子学习?
当家长有问题的时候,在加拿大,家长随时可以约见相关的老师,包括:
—-Student adviser or counselor 学生辅导员、顾问—-School head or president 校长因为在加拿大,老师不用微信,家长和加拿大老师沟通途径有:—-参加家长老师见面会:每个学期都会举行,相当于中国的家长会;—-参与学校校务委员会:通常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家长随时可以参加,这是学校管理层、老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以及社区,多方沟通平台。具体如何和老师沟通,这里先分享朱凡老师亲历的两个真实故事。故事1,别老盯着孩子的缺点,要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有位家长见完老师向我投诉,加拿大老师太不负责任了,明明我的孩子学了快一年成绩还是一般,这位老师还说我的孩子不错,很好的。我明白这位家长的感受。
在中国,家长和老师沟通大都围绕孩子学习成绩,但在加拿大分数挂帅这一招行不通。
在加拿大的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不能用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看重学生努力过程,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结果。不少老师要我跟留学生家长解释,单看成绩是对教育偏差,只看成绩会阻碍我们看到孩子思想和心理。
所以,这里老师更容易看到孩子身上“闪光点”。比如,这位投䜣家长的孩子,老师告诉我,他整天乐呵呵,喜欢帮助人,还是留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说,如果该学生报读社工,他一定会写推荐信。
加拿大老师不会只盯着孩子缺点,而是看到孩子闪光点。凭着这些条件,孩子上大学不成问道。
一对留学生父母见加高校长,我作陪做翻译。校长拿出一份学生报告表,说:“你们的孩子成绩还算可以的呀。”女家长撇撇嘴:“孩子数学只有60分,社会学只有55分,这也叫还可以?这样的成绩能考上大学吗?”校长大致明白了这对家长的顾虑所在,向他们解释:“孩子进入学校只有半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他已经慢慢习惯了学校的学习方法。加拿大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很不一样,我们不仅仅只看成绩,最主要是看孩子是否在进步。”顿了顿,校长补充道:“孩子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英语,要是他英语不好,上课时就听不明白数学或者社会学这些课程。”其实,孩子来加拿大上学,第一难关是英语,第二个难关就是社会学。加拿大的社会学有点像我们把中国的政治,把社会常识、通识教育这些东西放在里面,你想想一个孩子哪能一下子明白加拿大的一五一制度、原住居民,还有很多历史,光是人名就能把他们累得够呛。听了校长的话,家长依旧很担心:“照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留级?如果留级了会不会影响她将来考大学?”
校长说:”我知道在中国学校和家长无形中会给孩子很多压力,但在加拿大恰恰相反,首先是给孩子们减压。因为孩子离开中国去了加拿大,本身对新的环境就有压力,而且语言也不是她的母语,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她们减压,孩子觉得压力小了,慢慢地就会有自信。”校长又说:“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观察,你们的孩子除了语言稍差之外,也缺乏自信。看看老师给她的评语,完全没有分数的问题,而是希望她上课时多发言,多参与团队的活动,通过这些提高她的英语水平。如果英语一直不行的话,她怎么会有自信呢?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让她有太大的压力。”
由此可见,即使家长想做加拿大老师的同盟军,因为价值观上的一些不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中国家长和老师耐心协商,找出双方同意的解决之道。
我的好友Zoey,一位曾在加拿大顶尖西人私校任职十多年的华人老师这样说道:“西方价值体系强调民主和平等。在工作场合,上下级之间都是直呼其名。而中小学这块儿,可能是所剩不多的保留了以姓相称的工作场所。课堂里,大家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平等相待,激烈辩论。但是在课堂之外,则非常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学生跟老师之间相处,距离太近,显得有失尊重。如果对老师一味的唯唯诺诺,又显得太过生疏。有种孩子天生适合跟人打交道,能够举重若轻的处理好师生关系,把距离感处理的恰到好处,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也特别愉快。“然而这块儿却是很多中国孩子最不擅长的。我经常听到有私校的中国孩子抱怨:某某老师不公平,很多好的机会只给本地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但这不是事实。”(上图左边是中国的师生关系,右图是加拿大的师生关系)另一位在加拿大教书多年华人老师则把加拿大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列了表:加拿大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1,、准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这个她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上课表现好坏、学习成绩优劣是另一回事;2,作业须按时、按量完成,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讨老师欢心;3、参与课堂上讨论,多与同学交流。她提醒少年留学生改变国内填鸭式等待被人喂食的习惯,主动参与,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打分除了出勤分外还有表现分、合作分的:4、学会对自己负责,老师不是保姆。她又提醒留学生,这里老师不会督促你干这做那,象中国老师那样。(我有一个孩子做好作业忘记交,第二再补交,老师拒绝接受,孩子少了一次学习成绩。)5、随时可以请教老师,直接同老师沟通的学生最受老师欢迎。
由此可见,习惯了在中国按部就班、等待老师把所有事情都“喂”到嘴边的中国留学生,要开始习惯独立自主、主动安排自己学习和校园生活了。此外朱凡老师还给新来加拿大读书的学生支了个小妙招:家长要告诉你的孩子,新进学校后,老师有可能会记住的名字,但是也有可能记不住,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老师的名字。
这样,一方面老师会觉得很欣慰,另外一个因为你是新同学,你希望得到老师的照顾,你记住他的名字就有很大的安全感。
孩子在学校里面,尤其是新移民,都希望除了有同学的互相照顾之外,也希望老师去记住他,你先记住老师的名字,老师就慢慢也会记得你的名字。
确实,站在老师的角度上,遇到机会和资源分配上,他理所当然会优先考虑能够良好沟通,愉快相处的孩子。
其实,在学校和老师的相处,和将来走入工作岗位和上司的相处是很类似的。如何跟老师沟通,尤其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怎样争取到老师的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这点上,印度孩子比中国孩子强很多,自信又主动,而且非常擅长与老师沟通。难怪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很多高管职位都被印度裔把持,而这些潜质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初现端倪。说到这,大家应该有个概念,知道如何跟加拿大老师进行沟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