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寻求社会支持,这些寻求支持的行动又有何特征?丨真题直击

文摘   2024-11-20 20:30   北京  

#真题直击  #弱势群体


社交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现实之外的互动空间,构建出新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在线社会支持的新发展。请举例说明,弱势群体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寻求社会支持,这些寻求支持的行动又有何特征?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新的权力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权力格局的群体与阶层分布产生了新的可能。弱势群体得以借助社交媒介对传统权力的去魅而获取新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进而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改善自身的处境与环境。

一、寻求支持的方式

01-信息对称:重塑信源渠道

社交媒体促进了传受一体化的趋势,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生产的垄断,带来了公民新闻的出现和发展。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公民新闻等方式,披露自身特有的社会困境,打破传统媒体时代传者与受众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如利奥塔尔所说,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观念、苦象多元呈现与再现,构成了社会问题多样景象,这种景观虽然体现着权力的统治和支配,但很难再被少数人控制。


02-知识赋权:实现群体觉醒

弱势群体借助社交媒体传播释放原有社会结构制度中被遮蔽的奴役与屈从知识,推动具有更多类似处境甚至不同处境的弱势群体自我意识觉醒。正如汤普森所说,阶级不可能先于觉悟而产生。通过知识赋权实现自我的觉醒的弱势群体才能凝聚群体内的力量,同时实现弱势群体间的相互支持,进而面向不同圈层的社会群体发声以谋取更多支持。


03-议程设置:引导社会舆论

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对议程设置权的垄断,带来了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弱势群体基于自身的群体团结和数量优势,联合更多其他圈层的弱势群体,通过持续和广泛转发可以让本群体的恶劣困境和意见态度迅速出圈,获得更多转发从而设置网络议程,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获得更多社会群体的同情与支持,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


04-时空脱域:提升行动能力

社交媒体进一步实现了时空虚化,消除了群体性行为所面临的组织壁垒,从而改变了弱势群体开展社会运动的广度、力度和时间的持续性。因此,弱势群体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通过网络自组织的方式,形成具备群氓智慧和改变社会能力的群体性力量。在适当的场景下,这种群体性力量可以影响整个网络中的信息与意见的走向。


二、寻求支持的特征

01-互动化、仪式化与情感化

弱势群体在利用社交媒体获得社会支持的过程中,通常基于群体内及群体间高度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解构来驱动社交网络中互动仪式链的运行,借助积极的情感体验助力高强度群体仪式的形成。因此,弱势群体获取社会支持的行动带有非常强的互动化、仪式化与情感化特征。


02-身份化、叙事化与具象化

长期的电视媒体传播以及新媒介带来的信息过载,导致大部分社会公众对各种灾难报道等新闻内容的麻木甚至免疫。基于此,弱势群体在利用社交媒体获得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唤起绝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共情能力。这就需要弱势群体的自我报道要尽可能还原到具体的经验层面,并且充分发挥叙事理性的作用,讲好故事唤起更多公众的共情与关注。


03-民粹化、狂欢化与冲突化

在世界范围内保守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民粹主义在社交媒体空间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弱势群体在获取社会支持过程中也常常与民粹主义结盟。目前,“弱式感”已经成为网络主题的跨阶层的“情感结构”,《人民日报》问卷调查显示有73%的网民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争取社会支持的民粹化和主体泛化很可能带来行为本身倒退为舆论主体的一种情感宣泄。虽然具有批判意义,但很容易引发出不安感、无力感甚至怨恨感等不同情感,带来舆论的激进化和更强的民粹主义思潮。


三、寻求支持的再思考

弱势群体主体性提升与网络空间公共性重塑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弱势群体在社交媒体空间争取社会支持的行为是弱势群体主体性提升的一项重要体现,同时有利于重塑网络社会空间的公共性。但是,在弱势群体在获取社会支持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民粹化、狂欢化等现象将导致公共性的进一步衰落,而缺乏网络公共性的弱势群体主体性是无法达成其获取社会支持、改善自身困境的最终目标的。



新传考研小小班
小而美的新传知识共享平台,考研er、保研er不可错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