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专栏 #情感转向
每年十一月,基本都是各位考研er最兵荒马乱的时候:前期美美看教材、学知识的时间已经悄然流逝。现阶段,在经历大量专题干货灌输和洗礼后,脑海里的知识急切地寻求着一个输出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浩浩荡荡的刷题行动即将开始。
然而,令人苦恼的地方来了,很多同学一落笔,就会发现:答题思路总是犹豫不决,不知道用什么框架;学的东西难以运用到答题里;案例积累不足导致论述显得单薄等问题纷纷浮现。
好消息是,小小班将为还在受答题苦恼的大伙推出#答题专栏,助力大家诊断问题、解决问题,让答题不再是一件难事。在这个专栏里,我们将以明确的问题导向,梳理各类题型的考法,并对各种考法进行深入的解析,点出考研er练题时常见的误区。这样一来,答题之路想必就会越走越宽啦!
本期的答题主题——“情感转向”,是近年学界讨论不休的议题之一。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情感、共情等要素在新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情感转向”应运而生,应运而考。作为考生,我们也需要充分准备这个概念相关的知识。
真题回顾
分析新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出现情感因素强化的原因,并讨论这一现象是否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21 湖大 440 论 述)
在社交化、移动化、场景化的媒介消费语境下,新闻内容生产呈现出情感传播的趋势,请分析新闻客观性和情感传播策略的关系。(21 南开 334 论述)
以“自述”和“对话”为叙事框架的新闻作品,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广泛使用,主观性强,情感充沛,信源单一,但引发对新闻客观报道原则的争论。假如你是业界人员,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1)指出争论的核心论断,并说明研讨会的意义。(2)列举可以陈列的研讨会的主题,靶梳相关学界业界的文献与著作。(3) 你更支持哪种观点?给出自己的理由(23 浙大 870 论述)
简述情感与真相的交锋。(19 浙大 334 简答)
“情感转向”作为学术热点以及数字新现象,这几年一直广受关注。在学术关照上,情感转向主要有两个议题:1.情感转向和客观性的关系是什么?两者是否相悖?2.情感转向和真实性的关系是什么,情感是否会影响真相的表达?因此,在出题上,提到情感,往往其潜在对话概念为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
本次专栏,我们以模拟考题——“谈谈如何看待新闻业的‘情感转向’”为切入口,观察新闻时间类题型怎么破题,怎么思考框架。
一、例题解析
01-破题
首先,在破题阶段,我们需要圈出题干中的关键概念:新闻业、情感转向,以及圈出题目要求(如何看待)。按照往期的经验,我们应该结合题干要求以及关键概念,梳理出破题思路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本题的题干十分短,涉及的关键词就两个,题目要求更是十分宽泛,似乎说什么都可以。因此,在开头时,我们一是要解释到底什么是情感转向,二是要观察情感转向和新闻业的关系,譬如情感转向在新闻业的理念和实践中有什么表现。最后再去论及我们接下来需要展开的框架。
用简短的话定义概念,串起论述逻辑,并展露出接下来要论述的结构,引出下文,一篇优秀的破题便能写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例: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生态的改变对新闻理念和新闻生产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情感转向的技术背景】,“情感”逐渐成为新闻产制和消费过程的重要动力,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业务实践中越发受到重视。【情感转向在新闻业中的显著表现】新闻业更加重视新闻人的主观能动性、新闻作品的情感关怀和新闻受众的参与和体验,这一转变被称为“情感转向”。【情感转向的定义】“情感转向”的发生有独特的社会语境和时代动力,对新闻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出下文】
02-核心内容写作
开始写作和框架搭建之前,我们可以知道,本题的题眼为“如何看待”,这说明,本题的考察范围十分宽泛,只要是和情感转向相关的分析都可以罗列上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是什么维度:情感转向的表现、情感转向的特点等;2.为什么维度:情感转向的成因、情感转向的影响等;3.怎么办维度:情感转向要求新闻业、新闻工作者、新闻消费者培养什么理念、展开什么行为。
就本题而言,我们可以知道,答案和框架并非固定的,我们既可以谈什么导致了情感转向,譬如技术、社会心态变化、新闻业本身的革新等等,也可以谈情感转向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果出现了消极影响,我们要思考,要怎么扬长避短,促进新闻业和社会更好地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核心部分为情感转向的成因,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框架,都至少要说明情感转向因何而起,因为这是分析一个新现象的起点。
在具体框架拆分上,第一种拆分策略是拆解情感转向,第二种拆分策略是拆分新闻业。第一种拆分策略显然难度高于第二种,要求考生对情感转向有着较强的学理性理解。第二种对新闻业的拆分策略又分为两个子策略,一是可以拆分新闻业的主体(新闻行业、媒介组织、新闻从业者、自媒体等),二是可以拆分新闻业实践流程(新闻生产、新闻流通、新闻消费等)。
本文呈现的第一种框架以情感转向为落脚点,分析情感转向的成因以及对策:
框架来咯:
⼀、情感转向从何而来
(1)人性使然:难以割舍的情感与理性
(2)实践实然:作为神话的客观与从未缺席的情感
(3)时代必然: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的情感导向
(4)情感动员:新闻公共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二、情感转向的实践要求
(1)打破二元框架,倡导理性情感
(2)保证新闻质量,坚持新闻真实
(3)创新报道形式,激活情感互动
(4)加强价值引导,凝聚社会共识
当然,除了围绕情感转向本身谈其成因,也可以取巧一些,从新闻业入手谈情感转向的表现,以及情感转向的成因,如此以来就可以少些一些对策或者措施建议:
框架第二弹:
一、新闻业“情感转向”的表现
(一)新闻行业:运营、生产、盈利模式以情感为轴
(二)媒介组织:新媒体竞争下的情感策略
(三)新闻从业者:微观生产中的情感力量
(四)自媒体:朴素直接的情感叙事策略
二、新闻业“情感转向”的原因
(一)国际传播新局势
(二)机器生产下人的交往理性、主体间性再觉醒
(三)生产与消费中的情感叙事取向
同样的,千万不要忘记在拟写小标题的时候,要做好小标题的简洁性、艺术性和准确性、信息量的平衡哦~如此才能写出亮眼、令人过目不忘的小标题。
03-结尾
最后经过长篇论述,就需要用一小段话为我们的“劳动成果”划上一个又大又圆又饱满的“句号”——即结尾。总体来说,如果前文框架非常明显,在结尾时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简单的总结;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升华和扩展,补充一些正文中没有提到、又比较能体现个人能力的观点或者材料。本次结尾的优秀案例如下:
整体来看,新闻业的情感转向既是新闻学科不断突破自身认知边界,从理论范式上进行更新的转型尝试;同时也是新闻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闻业的情感转向强调我们要跳出传统理性与情感相对立的二元范式,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将理性主导的客观性范式即传统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原则与情感转向所主张对用户的关注与情感介入的逻辑相结合。未来,新闻生产有赖于专业媒体与多元主体尤其是用户的积极合作。
二、问题诊断
前面大家看完了怎么做题以后,我们也来看看在做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吧。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避免在自己的练题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01-论述跳跃:论述层次不清晰
➤ 😈考生作答
数字时代,新闻生产全链条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制作、发布等。新闻生产运用数字技术将大量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能较之传统新闻信息收集模式提供更为全面、多样的信息。//客观性在时下成为新闻生产的基本要求,但程序客观并不能完全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新闻生产也不再仅以客观为首要标准。//情感转向将人作为把控新闻生产的必要条件参与进来,生产者更多立足于社会需求选取新闻内容,新闻生产与受众建立起情感连接,更具针对性、更能聚焦新闻报道所想传递的主题,展现人文关怀社会意义。
➤ 👮批改辣评
这段论述有些跳跃,前后逻辑不清。只看小标题,以为你在从技术角度谈论原因,角度很棒,但是看具体的论述内容,第一句话在说数字技术,第二句话突然谈到新闻生产的客观性,第三句又强调新闻生产者。没有一个中心句,阅卷老师会有一种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感觉,没读懂这段在说什么,所以之后可以改一改哈,论述更集中一些,前后逻辑通顺一下。
02-辩证缺失:观点没有充分展开
➤ 😈考生作答
总而言之,数字新闻时代实际上推动了情感的角色转变。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新的媒介生态通过有效提升普通民众塑造新闻的权利,对受众与消费者等概念提出质疑。公民新闻和用户生产内容的兴起推动了对新闻事件的个性化叙事。形成了新的认知方式。其次,社交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情感信息流的产生。这些发展发过来又影响了专业新闻记者的实践,这些记者也在不同的平台上以更个性化和更情感化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 👮批改辣评
总结意识很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感转向确实有你谈到的利处,但是在 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还是要辩证看待,需要避免煽情主义等等。
03-破题瑕疵:未能点明观点、引出下文
➤ 😈考生作答
新媒体时代下海量信息的易得及传播形态的多样化,使得人们不满足于单纯获得新闻 信息,而对此有了更深的情感需求。于此同时,网络匿名互动环境和媒体争取流量的 心理也助推了后真相的发展,整个新闻业发生了情感转向。这是媒介技术发展、传播结构转化以及社会关系变革共同造成的结果,以下我详细论述我的看法。
➤ 👮批改辣评
值得肯定的是,开篇要先对情感转向进行描述,虽然现在并没有现成的名词解释,但是要进行描述,很好!但是,最后一句话有点过于模糊,缺乏信息量,开篇要点明自己的观点(表现、特点、原因、积极影响)以及可能面对的风险。
三、参考答案
咱们前面看了这么多答题方法和易错点,但真正能拿高分的答案到底长啥样呢?一起来直击参考答案吧!(*中括号内容属于答案的分层拆解)
【开头破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生态的改变对新闻理念和新闻生产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情感转向的技术背景】,“情感”逐渐成为新闻产制和消费过程的重要动力,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业务实践中越发受到重视。【情感转向在新闻业中的显著表现】新闻业更加重视新闻人的主观能动性、新闻作品的情感关怀和新闻受众的参与和体验,这一转变被称为“情感转向”。【情感转向的定义】“情感转向”的发生有独特的社会语境和时代动力,对新闻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出下文】
一、“情感转向”从何而来【情感转向的成因】
(一) 人性使然:难以割舍的情感与理性【从人的情感本质谈转向的必然性】
在中西传统哲学的理智-情感二分法中,理智与情感是对立的——情感是自发的,理智是控制的,理智随时都要监督和控制情感;理智通过逻辑来梳理和评价事实、验证真理,而情感则无价值和意义;情感随意、变化无常,理性则是客观的、永恒的、普遍的。然而,人的感性与理性不可截然分开,情感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人工智能将纯粹的理性发展到超越人类 (如阿尔法狗打败人),但具有情感的机器人还遥不可及,从这一点来说,人的本质或许就是情感。
(二)实践实然:作为神话的客观与从未缺席的情感【从客观性的实践缺憾谈转向的必然性】
传统新闻业强调客观至上,以中立、公正、独立为内容的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与之相反,与煽情主义向挂钩的情感则是非专业的代名词。然而从理念上说,新闻客观性始终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即便全然真诚地以客观态度报道事实,也难以摆脱主观性、社会价值、文化传统的影响;从实践上说,客观性已成为一种为了自我标榜和自我保护的仪式性策略。同时,新闻业不屑提及的情感因素也从来没有被排除在新闻业之外。例如新闻价值中的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等,恰恰是立足于受众面对新闻时的惊讶、共情、同情等情感。可以说,新闻从来都是感性的,客观性对情感性的抑制是新闻专业规范的结果而非新闻的自然样态。因此,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在新闻实践中并非水火不容,也做不到两相隔绝。
(三) 时代必然: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的情感导向【从技术角度谈转向的成因】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不仅仅是阅读和观看层次上的认知,而是互动、参与和体验。“以人为媒”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用户成为基本传播节点,信息传播受个人观点、价值情绪等主观因素影响,新闻对用户的吸引和在用户间的分享与传播更加依赖情感。此外,新闻传播的个性化推送和即时性反馈都要求新闻生产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的情感需求纳入生产方式的考量,从而带来了新的新闻叙事程式的产生与流行。诸如社交平台上主流媒体的情绪化表达、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互动式传播、由 VR/AR 支撑的沉浸式新闻”,都以引发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为重要的生产标准,这些新媒体时代的新常态”促使新闻业重新看待情感的角色。
(四)情感动员:新闻公共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从社会动员谈情感转向的必要性】
新闻公共性要求帮助民众通过新闻认知外部世界、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公共价值、激发公共参与,而新闻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情感因素的参与。传统新闻业向来引以为豪的调查新闻,正是通过对“骇人听闻”的事实的揭露激发公众的“义愤”,从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在新闻业受到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冲击,重新强调人文关怀和新闻公共价值的当下,新闻实践更加需要注重对于共情、同情、愤怒等情感的呼吁和唤醒,令新闻报道产生积极心理效应,从而引导公众对社会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推动集体性态度和行动的形成,实现正向情感动员。
二、“情感转向”的实践要求 【对策】
(一) 打破二元框架,倡导理性情感【调和情感和理性】
情感已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新闻业应当对“情感性”去污名化,承认情感与客观性、理性之间并非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有效融合、共同促进新闻业发展的互补关系。因此,新闻业应坚持对“情感”进行“理性化”处理,将情感作为一个核心元素纳入新闻生产、流通和接受的合理化过程之中。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读者和观众的新闻体验,创新话语表达风格、报道叙事特征和内容生产模式,做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一方面要倡导有序、合理、适度的情感表达,不过度放大情绪而压制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描述和理性思考,更要避免在社会公众之间造成负面情绪传染,导致舆论场的撕裂。
(二)保证新闻质量,坚持新闻真实【从真实性的角度谈情感和真实的关系】
新闻生产中情感因素过度拔高带来的煽情主义、后真相等不良现象也不容忽视。在任何时代,新闻的基本定义都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我们不可能脱离事实讨论情感。因此,在将情感作为关键因素纳入新闻生产和传播实践中时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好事实核查,对新闻事件的描述、解速,以及由此生成的对公众的情感唤起、引导和呼吁,都应以准确、客观、全面的事实报道为基础和依据不应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制造“轰动效应”,从而对信源不加核查,甚至使用“春秋笔法”捏造、篡改事实,煽动公众情绪。
(三)创新报道形式,激活情感互动【从新闻具体实践谈情感表达】
新闻媒体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创新报道形式,鼓励包容多元情感色彩的融媒体实践。例如,以人工智能、AR/VR 等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沉浸式新闻、交互式数字新闻等,提升用户的感官体验,唤起情感共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做好新闻策展,鼓励用户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来,激活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机制,加强公共对话,促进各社会群体的沟通与认同。
(四)加强价值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新闻公共性如何凭借情感实现】
现代社会,社会观念走向碎片化,社会总体意见气候中存在诸多“同温层”。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使人们更容易固守自己的认知、观点与立场,对异质信息、意见的宽容度会进一步下降,社会整合过程受到阻碍。新闻业应该坚持对新闻公共性的追求,担负起推动信息民主和价值引导的使命,对社会议题和公共生活进行介入和指导,塑造大众对于公共文化价值的情感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在新闻内容生产中,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和穿透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结尾】“情感转向”既是新闻业对于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的被动顺应,也是新闻业重新思考“情感”问题后,在新闻业务、专业理念和概念体系层面的主动转型,是新闻业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巨变中提升自我、重塑新闻专业性和公共性的必由之路。【简单收束】“情感转向”要求新闻生产和传播平衡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一方面重视新闻作品的情感关怀、价值引导和用户的参与体验,一方面也要确保新闻质量,坚持新闻真实,抵制煽情主义。【给出措施,辩证思考】
有其他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交流喔,家人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