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的大趋势下,如何重新定义「人机关系」?丨IN核小词

文摘   2024-11-09 20:31   北京  

#IN核小词  #人机关系


写在前面

不少人都曾幻想过人类与机器共处的科幻场景,无论是二十年前的经典电影《黑客帝国》,还是风靡一时的《银翼杀手2077》,都似乎预言了机器统治人类的残酷未来。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是很温馨的,比如一代人的童年动画《玩具总动员》以及《超能陆战队》,机器同样可以是我们的好朋友。

在未来,人类与机器究竟会如何相处?人机关系又有哪些可能性?我们可能爱上机器人甚至和机器人成为情侣吗?机器人有意识能做梦吗?这无穷尽的未解之谜,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我们,也在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必将越来越深入嵌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广泛适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因此,人机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5G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但正如学者彭兰所说:在人机协同的大趋势下,人与机器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彼长此不消”,未来人机关系应是共生共进、而非颠覆取代。



一、概念定义

人机关系是指人和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具体来说,人机关系是具体的,因为它涉及到人和机器之间的实际交互,包括人在使用机器时的动作、决策、反应等;与此同时,人机关系也是抽象的,它涉及到人类对技术的认知、理解、应用等。因此,人机关系既包括人与机器之间的具体交互行为,也包括人类对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机关系的本质。理解人机关系的具体和抽象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应用技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来说,人和机器之间的交互需要考虑人类的感觉、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心理因素,以及人类的肌肉、神经、皮肤等生理因素。从物理方面来说,人机关系需要考虑物理接口、传输速率、输入输出设备、维护保养等因素。因此,人机关系就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与机器的物理特性之间的交互和影响。


智能化和自动化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智能化是指计算机能够通过学习、推理和自适应来模拟人类智能,自动化则是指通过机器或计算机自动执行任务,减少人为干预。人机关系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结合,意味着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计算机不仅能够响应人类的指令,还能够根据人类的需求和反馈进行智能化处理和自动化执行,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


“人-机”关系一直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因为“媒介本身就是人与非人相互介入的枢纽”。从传统的二分视角看来,传播者与技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分离的,而在人机互为主体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形成了以人与机器为两端的“深度媒介化的光谱”,人机关系中机器的角色被重新形塑。一方面,机器不再仅作为中介工具出现,而是成为传播主体参与到社会过程中;另一方面,“人-机”传播过程中,机器同样可以开展意义创造与情境构建。



二、人机关系分类

根据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地位高下以及人类对机器的态度,人机关系首先可以划分为人机对立、人机友好和人机平等三大范畴。


01-人机对立

人机对立是一直以来人类对待技术的总体态度。机器并非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工具或好帮手,它是完全独立于人之外的它者,打破了人类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社会运行方式,甚至会异化为人类的“敌人”,这是人机敌对论的基本观点。人类总是习惯性地轻视甚至蔑视机器和技术,人被夸大地放置在一个“万物之主”的位置。比如在非常热门的算法审计相关研究中,人们主张要以理性的视角切入,正确看待算法技术。可是又极端地落入了“人才是算法的主人”的思维圈套中,认为算法总归是由人所创造,人能够凌驾于算法之上。虽然这时我们已经肯定了算法的正面作用,坦然接受了算法影响我们的事实,但是这一说法却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放在前面,充满着“人类主体性”的论调


人机对立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 机器对人类劳动地位的取代与AI失业问题

机器诞生的初衷是解放人类劳动,然而随着其快速演进与普及,似乎已经使人类劳动力变得过剩。如今的制造业中,随着产业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智能工厂已经是无人工厂的模式,全面采用机器人来代替普通劳动工人,这无疑是对劳动力市场的一次巨大冲击


➤ 机器对人类隐私的窥窃与行为的裹挟

在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人类与机器共同步入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之中,一切行为都被数据化记录。还记得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上台时,Facebook公司被爆出的操纵用户数据和窃取用户隐私丑闻吗,这无疑说明在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数字隐私都是非常脆弱的,机器对人类隐私的窃取也是全方位的


➤ 机器对社会面貌的改变和对人类独特性的威胁

这体现为对机器失控问题的担忧。人工智能使人与机器成为世界上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主体。2016年阿尔法在对战众多围棋高手的“人机大战”中大获全胜的事实似乎发出警示:人类在创造机器这一帮手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敌人”。更让人担忧的是,机器的进化速度要远远快于人类的进化速度



02-人机友好

人机友好论对人机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持肯定态度,认为机器以服务人类为目标,旨在增进人类福祉,人类与机器相亲相爱。这是建立在“技术工具论”基础上的一种乐观立场。


人机友好论十分强调机器对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机器作为一种工具,是人类智慧独有的创造。机器既能够延展人的能力和活动范围,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世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又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社会文明程度,是人类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帮手。从工业革命时期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发明的各类机器,到为便利生活需要而普及的电灯、电话、电视,再到当下智能时代出现的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医疗,都是人机友好论观点的有利佐证。


人机友好论认为机器本身无涉价值,无关善恶,其应用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主观选择。机器化大生产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机器的出现与大规模应用本身是对人类有利的,不存在伤害与威胁,可是一旦被人恶意利用,就会制约人类发展、加剧社会不平等、带来各种无法预知后果的风险隐患


03-人机平等

人机平等是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以来新出现的观点。人机协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关系,而应该构建心灵上的“伙伴”关系。在关系的认知上,我们应该以真正平等的角度来对待算法或者机器,对待算法既不要傲慢轻视,也不要过于担忧恐惧。基于此认识,很多学者开始探讨如何与算法共生,有人就从媒介素养的角度中提炼到了算法素养,将提高算法素养、加深对算法的理解看作是共生的第一步。



三、人机协同

人机协同论是人与机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人机观。近年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使人机协同论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机协同论是对智能时代人机关系复杂性走向的一种被动选择。根据不同的领域维度与实践方式,可区分依赖式、嵌入式两种人机协同的模式。


01-依赖式协同:机器参与、塑造人类社会的运行

依赖式协同指的是利用机器在某一特定方面的卓越能力来帮助人类,便利生产生活,提升社会运行效率。该协同模式的形成具有两个基础:一是机器的能力日益强大;二是人对机器的依赖日益增强。目前,智能机器已经覆盖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运用其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综合运算、高速运转等超人能力帮助人类处理各项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


02-嵌入式协同:机器与人类物理边界的联通

这是将人类与机器在物理上进行联通抑或是人机界限上的突破。这种协同的结果包括打造“机器化人”,实现“人的数字化改造”及催生虚拟平行空间。赛博格是人机物理协同方式的典型代表,它延伸人类的器官、改变人类的神经网络、拓展人类能力范围、开辟人类实践领域,形成人—机融合的新样态。比如大家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钢铁侠和赛博朋克战士等形象,都是人机嵌入式协同的图景。



人机关系中的人机协同关系,可能发生在新闻出版业中的多个环节,这里为大家整理出了以下三个最主要的方面


➤ 新闻采集生产中的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变革了新闻生产模式,大数据技术延伸记者信息采集的广度与深度,慢直播完善新闻传播流程的链条,机器写作提升新闻写作的效率。机器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将其从重复、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人实现新闻信息的自动采集,写作、分发,实现了人机协同合作。 


➤ 新闻信息把关中的人机协同

在人工智能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让社会化生产成为大势所趋。在信息流瀑中,谣言、虚假新闻泛滥,给新闻把关人员带来挑战,但算法技术主导的审核技术又助力了把关的准确与及时。如storyful的人工算法模式,利用人工与算法的人机协同把关,对社交媒体中的不实信息进行过滤。同时,算法技术也是用户个性新闻的“策展人”,能协助新闻工作者完成适配用户需求的新闻分发。


➤ 网络虚拟生存中的人机协同

在网络虚拟生存中,人工智能技术使个体拥有数字化身,可穿戴设备不仅在新闻生产领域成为记者的采集报道工具,也在生活中常态化出现,如应用健康手环监测数据,从而实现身体数据化;另一方面,数据成为个体的映射和化身,弥散在各个移动终端,人们通过机器设备达到在媒介中的数字化生存,实现与机器共生


四、人机关系面临的挑战

人机协同的关系固然美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智能传播生态中,如此理想化的图景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


01-人机关系中的主体性之争

保罗莱文森指出,技术的发展具有人性化趋势,机器正在模仿甚至钳制人类的功能。的确,在人工智能技术越发成熟的当下,AI主播的出现,社交机器人的涌现使得人的主体性受到了挑战。一方面,机器所拥有的强大数据分析、挖掘的能力是人类难以企及的,人类数据的存储也依赖于机器;另一方面,机器一旦被合理设计激活,便有可能独立于人的控制之下,自动接收、传递和发送信息,具备能动性和主体性。


02-人机关系中的情感性之争

机器程序化、模式化的报道虽提升效率、带来便捷,但机器注定带有冰冷的基因,无法从价值维度、情感维度对新闻内容做出富有温度的考量。而作为人的新闻工作者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能在灾难报道中能给予报道对象情感的体谅。另外,虽然人机交互作品越来越多的出现,但人机交互却仍然停留在表层,难以实现真正的情感交流,如两会期间AI主播采访人大代表虽然方式新颖,但冰冷的人机交互方式始终难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03-人机关系中的价值性之争

基于智能机器的高效、方便,智媒设备也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竞争所在。而在追求技术的工具理性中,人的价值理性受到禁锢,过分崇拜技术之下,尼尔波兹曼笔下的“技术垄断”有了新一轮的表现,使得一切传播着的文化臣服于技术的统治中,人的价值性不复存在。如近年来非常火热的AI新闻播报员,尽管在技术上炫技非常酷炫,吸引眼球,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并不能吸引观众的参与,好像是拿着金锄头,却忘记了该怎么锄地。


参考文献

1.李蕾.(2022).人机关系:交互与重构. 新闻与写作(10),4.

2.李锦辉 & 颜晓鹏.(2022).“双向驯化”:年轻群体在算法实践中的人机关系探究. 新闻大学(12),15-31+121-122.

3.彭兰.(2023).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与人机关系的全景及前景. 新闻大学(04),1-16+119. 

4.赵双阁 & 魏媛媛.(2023).作为“人”的算法: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技术哲学省思. 传媒观察(05),48-56.

5.王鑫 & 高源.(2023).情感与主体性:算法社会中人机关系构成及其共生进路. 传媒观察(06),89-96.

6.喻国明 & 苏芳.(2023).范式重构、人机共融与技术伴随:智能传播时代理解人机关系的路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119-125.



新传考研小小班
小而美的新传知识共享平台,考研er、保研er不可错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