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苦辛法用于肝郁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濮青宇运用加味连苏饮经验

文摘   2024-12-30 11:36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 谢英彪 


濮青宇系南京市中医院首任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早年曾师从民国时期张简斋、随翰英、冯瑞声等名医,他学验俱丰,诊治时令病和内科、喉科疑难重症胆大心细,创制的加味连苏饮将苦辛法用于多种胃病,颇有独到之处。本文将结合验案将其临床经验作简要介绍。


方义分析

本方系濮青宇从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演变而来。由苏叶(1~2g)、川黄连(1.5~3g)、白蔻仁(0.5~2g)、吴茱萸(0.5~1.5g)四味药组成,括号内剂量为濮青宇生前用量。全方由苦寒药与辛热药配伍而成,黄连苦寒泄降胃热,苏叶辛温疏肝和胃,吴茱萸辛热温胃止痛,白蔻仁辛温芳化和中。四药合用,则成苦辛通泄之剂,苦寒能降能泄,辛温能开能通,故本方泄中有开,降中有通。其中黄连与吴茱萸相配,系取左金丸之意。濮青宇常根据胃脘痛偏寒偏热的不同而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治疗郁热胃痛时,增大黄连用量,吴茱萸只用小量作为反佐;用于胃寒疼痛时则将黄连剂量减少,相应加大吴茱萸剂量,两药之间,既协同又制约,以适应不同病情。综观全方,具有宣泄通降、理气和胃、斡旋气机、运化中焦、清化湿热、温胃散寒、止呕定痛之功用。对于胃痛诸疾,用之则能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符合“胃以通降为顺”的原则。这便是濮青宇用于实证胃痛,药味虽少,且剂量极轻,而但收效甚捷,如鼓应桴的原因所在。


临床运用


急性胃炎

孙某,男,39岁。前一晚夜班衣单受凉,又食凉馄饨一碗,约半小时后即感胃脘疼痛,连续呕吐3~4次,随赴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炎,服西药后呕吐减轻。今晨来院就诊时,胃脘剧痛,两肋两胁胀痛,恶心呕吐,呻吟不已,表情痛苦,苔白微腻,脉小弦。

辨证:肝胃不和,湿浊困中,气机郁逆。

治则:辛开苦降,芳香化浊,理气和中。

方用加味连苏饮加减:苏叶3g,姜黄连3g,蔻仁2g,吴茱萸2g,姜半夏6g,陈皮5g,延胡索9g。2剂,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1剂,呕吐停止,脘痛减轻。2剂后胃痛及诸症皆瘥。第3天恢复工作。后嘱注意饮食起居,半年内共随访3次,病未发作。

按 本案因摄生不慎,饮食不当,导致湿浊内困,水谷清浊不分,中焦升降功能失调。故选用具有苦辛疏和、化浊理气作用的加味连苏饮为主方,辅以陈皮、姜半夏,意在加强和胃止吐之力,加入延胡索,以理气止痛。由于药证合拍,仅服药2剂,便获捷效。

胃神经官能症

黄某,男,16岁。半年前因情志不遂而终日闷闷不乐。之后,胃脘阵作疼痛,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随情绪好坏而时轻时重,胸闷如塞,时欲太息,经钡餐透视等多项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用暗示疗法及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将病情向患者分析介绍,嘱其调整心态,冀收事半功倍之效。

辨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则:苦辛疏降。

处方:苏叶3g,川黄连2g,吴茱萸1g,白蔻仁1g,绿萼梅3g,玫瑰花3g。

服药3剂,脘痛、痞闷、呕吐顿除。又续服原方3剂,以资巩固。3个月后,其家长告之,疾病一直未发,身体较前结实。

按 本例仅用原方加绿萼梅、玫瑰花,药虽6味,总量仅13g。处方看似平淡无奇,但由于辨证切中病机,故能收效神速。

消化性溃疡

邓某,男,54岁。患者在某医院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龛影)。此次胃病发作已2周,服多种解痉挛及抗酸西药效果不明显,前医按脾胃虚寒论治,投用归芪建中汤10剂,收效不显。就诊时面黄少华,神疲乏力,胃脘胀痛,时轻时重,食后为显,喜进热饮,嗳气频频,偶或泛酸,胸闷不舒,大便色黄,干溏不一。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脾胃虚寒,土虚木乘,肝胃不和之本虚标实之证。

治则:疏肝和胃,益气建中。

方用加味连苏饮合黄芪建中汤:苏梗5g(后下),川黄连1g(后下),吴茱萸3g(后下),白蔻仁2g(后下),黄芪10g,炒白芍10g,桂枝6g,炙甘草3g,枳壳5g,煅乌贼骨12g。5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5剂,病情好转。又续服5剂,胃脘胀痛消失,恢复工作。之后以黄芪建中汤加白及、乌贼骨,共10剂。随访近3年,胃痛一直未发,身体较前健康。胃镜复查,结果提示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溃疡。

按 本案系在脾胃虚寒之基础上,兼有肝胃不和症状,属本虚标实类型。此型在溃疡病中较为多见,治疗可用加味连苏饮合黄芪建中汤,依据气滞与虚寒之偏重而灵活组方,多能奏效。本案后期,气滞渐除,虚寒为其主要矛盾,故改以用黄芪建中汤配护膜生肌之药治之,以使临床症状消失,溃疡趋于愈合,足见辨证施治、随证易方之重要性。

萎缩性胃炎

黄某,男,55岁。胃脘疼痛已近10年。患者在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确认为弥漫性重度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之后,每年胃镜复查一次,病理报告均未见好转。近1个月来,脘痛明显增剧,持续不已,口咽干苦,咽部、食道及中脘部有灼热似燎之感,纳谷减少,食后脘胀,频频嗳气,大便质干。舌质偏红,苔淡黄,脉弦。

辨证:肝郁气滞,久郁化火,郁火犯胃。

治则:苦辛通泄,疏肝和胃。

处方:苏叶5g,川黄连6g,吴茱萸1g,金橘叶5g,蒲公英12g,炒黄芩9g,全瓜蒌12g,乌梅6g,刺猬皮5g,白芍9g,绿萼梅3g,炙甘草3g。10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10剂,胃脘灼热胀痛减轻,食欲渐振。守原方将黄连改为3g,去黄芩,加太子参9g、石斛9g,连续服用1个月,诸症渐安。胃镜复查已示好转。病理报告提示十二指肠炎,幽门口轻度萎缩性胃炎,胃体小弯、胃底后壁中度萎缩性胃炎。药既合拍,不议更张,守原方间断服用计3个多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不愿继续服药,嘱其忌食辛热动火及难以消化的食物,注意其饮食调养,病情一直稳定。再次做胃镜复查,十二指肠炎消失,仅在胃体小弯一处,呈局限性轻度浅表性胃炎。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 本案属气郁化火型胃脘痛,但胃阴尚未受损,故以苏叶疏肝和胃,黄连清泻胃热,少量吴茱萸作为反佐,以利肝气疏、胃气降。金橘叶、绿萼梅性味平和,无破气之弊,且疏肝而不伤阴,协助苏叶,增强疏理肝气之力。蒲公英、炒黄芩协助黄连,以清胃泻热。乌梅养胃护阴,能增加胃酸、促进食欲。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刺猬皮益胃护膜。全瓜蒌泻热通腑。全方配伍得当,故服药10剂即能奏效。之后,胃热渐退,遂减苦寒清胃之品,而增入益气养阴之剂,守方服药4个月而诸症消除,胃炎之病理改变亦由弥漫转为局限,重度转为轻度,十二指肠炎消失。

胆囊炎

刘某,女,55岁。2年前,经某医院作胆囊造影,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平时常感胆囊区隐痛。近来因情志不畅,疼痛加剧已1周,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经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及口服解痉挛西药,痛势稍缓。就诊时右胁及胃脘胀痛,嗳气较舒,口干咽苦,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偏干。苔薄黄,脉弦紧。

辨证:由精神刺激引起肝胆气滞,疏泄失常,横逆犯胃,通降失调,渐有化热之势。

治则:辛开苦降,清胆利气。

处方:苏叶5g(后下),川黄连3g(后下),吴茱萸1g(后下),炒黄芩5g,生大黄2g(后下),白芍12g,枳壳5g,郁金6g,甘草2g。2剂,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2剂,脘胁胀痛减轻,又续服原方5剂后,诸症均安,恢复工作。

按 此案属气滞型胆囊炎,用加味连苏饮来疏通气机,颇为合拍。佐以枳壳、郁金、白芍、甘草,意在增强疏肝利胆、缓急止痛之效,参以黄芩、大黄,系取其清胆作用。诸药合用,肝、胆、胃同治,通降功能复常,气机流畅,通则不痛矣。

妊娠呕吐

王某,女,28岁。从妊娠40天起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胃纳不佳。之后呕吐日益加重,妨碍饮食,卧床不起,尿酮体试验阳性,经西医多次输液及口服镇静剂、维生素无效。就诊时,妊娠已50天,症见精神抑郁,头昏发胀,胸闷心烦,恶心呕吐剧烈,多吐黄苦水,每天仅能食果子露少许。舌质稍红,苔淡黄,脉滑小弦。

辨证:肝胃不和,胎气上逆,胃失和降。

治则:抑肝和胃,理气止吐为主,滋养胃阴为辅。

处方:苏叶3g,姜黄连2g,陈皮5g,姜半夏5g,沙参6g,石斛6g,竹茹6g,芦根15g。3剂,少量,频频温服。

药后呕吐减少,每餐可食半碗稀粥或面条,又继服原方3剂而呕吐停止,食量渐增而获痊愈,按期顺产一女婴。

按 本案妊娠恶阻,系肝郁气逆之证,用苏叶温以理气,黄连苦以清热,二药合用,能疏肝解郁、和胃止呕,故为主药;配姜半夏、竹茹,一温一凉,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共奏清热疏肝和胃之功,故止呕之力甚捷。佐以沙参、麦冬、芦根等甘寒养阴之品,为苦、辛、甘法合用,系针对久吐伤津所投,胃津得濡,故食量得以渐增。


经验总结

本方属于苦辛法一类的方剂。此法见于《伤寒论》泻心汤诸方,多用于伤寒病出现寒热错杂,或失治误治所致的复杂病证。清代诸温病学家,将苦辛法运用于多种湿热病的治疗,提出“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的论点。濮青宇则通过此验方,将苦辛法着重用于肝郁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运用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颇有独到之处,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

濮青宇运用本方,剂量极轻,系取其“轻可去实”之意。由于药味少,剂量轻,煎出之药汁亦少,服后在胃中停留时间较短,有利于中焦的气化功能,发挥“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的作用。根据笔者观察,只要辨证正确,本方小剂量同样取效,本文胃神经官能症案便足以说明。但对胆囊炎、胃炎一类器质性病变,也可适当增大其剂量,其辛开苦降、理气和胃之力似更为显著。对于本方4味药物的剂量比例,濮青宇在临床运用时常灵活变化,对于郁热或湿热互结中焦者,重用黄连,少用苏叶、吴茱萸、白蔻仁,采用寒重热轻、苦多辛少的配伍原则,以苦寒清热为主,借辛药开路,使郁热或湿热得以宣降泄达,若再配以黄芩、蒲公英等药,则收效更显。本文萎缩性胃炎案便是按这一原则的运用。对于胃阳不振、中焦寒湿偏甚者,应少用黄连(并用姜汁炒),重用苏叶、吴茱萸等药,采用热重寒轻、辛多苦少的原则,以辛温散寒为主,若再辅以桂枝、生姜等药,则温胃散寒之功更为理想。意在借苦寒之药牵制其伤阴耗津之弊,更有利于达到肝疏、胃降、脾升之目的,消化性溃疡案即按此原则遣药。

本方多为气药,气味轻清淡薄,故不宜久煎,否则芳香之气可随煎煮而挥发,减低药效。煎煮前应嘱患者先将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头煎、二煎煮沸后均不应超过10分钟即应停火,两煎混合后加温口服。无煎煮条件者,也可用开水泡服。如若本方与其他味厚药物合用,本方四药均应后下。消化性溃疡案的煎药方法便是如此。本方的煎煮方法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王青云
审核|赵书军 徐婧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