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化饮,通阳利水!重剂茯苓甘草汤配合针灸治愈顽固性腹部发凉

文摘   2024-12-27 15:27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西桥口卫生所石善林 山东省肿瘤医院石维娟


陈某,男,38岁,2024年7月11日初诊。主诉:腹部发凉半年,四处求医无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发凉,发病部位为脐周及上腹部,自觉如冰雪覆盖,便溏,大便每日1~2次,时有肠鸣,遇凉后以上症状加重。先后行肠胃镜及CT等检查,未能查明病因,寻求多位中医治疗,先后服用附子理中汤、生姜泻心汤等方后症状无改善。刻下:患者脐周及上腹部发凉,时心悸头晕,偶有肠鸣,便溏,无口苦、口干、口渴,饮食如常,无恶心、腹痛、腹胀,厌恶生冷,伴手足自汗发凉,眠可,面部浮肿,夜尿1~2次,便溏。舌质嫩红,苔白腻,脉弦而有力。触诊:脐上有悸动感,患病部位皮温相对较低。

辨证:中焦停水。

治法: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处方:生姜60g,茯苓60g,桂枝30g,炙甘草20g,肉桂6g(研末冲服)。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忌生冷。

服药期间辅以针灸。取穴:阴陵泉、地机、足三里、隐白、水沟以运脾化湿。针灸3次,隔日1次。服药1剂并行针灸1次,当夜腹部出现灼热感,持续约3分钟左右,继而腹部发凉感觉缓解,自觉腹部温暖感约持续2小时左右。第2次针灸、服药第3日后,腹部灼热感持续5分钟左右,夜间腹部温热感觉持续约4小时左右。第3次针灸、服药第5日,腹部灼热感未再发生,腹部发凉感觉也基本消失,大便溏及手足自汗发凉明显改善。6剂后疾病痊愈,未再服药,2个月后随访病情未反复。

按 治疗腹部发凉关键在于鉴别寒热虚实,寒邪与饮邪有时很难区分,而且寒邪往往兼饮邪,饮邪往往由虚寒造成,二者兼夹,症状上也有相似之处。寒邪导致水饮蓄积,也会出现舌苔滑腻等表现,所以此类疾病辨证容易不准确。患者疾病发生在脐周及上腹部,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所致。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精准而自信的辨证是使用经方有效的关键。

患者先前使用附子理中汤无效,说明并非寒邪作祟,局部感觉发凉除了阳虚不能温煦、寒邪所客之外,水饮也可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及“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患者舌苔腻,舌质嫩,单凭这些症状还是无法区分寒邪还是饮邪作祟。患者脉弦而有力,寒邪所致脉多沉迟,并容易伴有疼痛,疼痛较为剧烈时可出现弦脉,这种弦脉往往为弦紧脉,脉形偏细,该患者脉形相对较宽,为饮邪泛滥充斥脉管导致,当然最关键的辨证依据是使用温阳药无效,故排除寒证。

患者使用生姜泻心汤不效,生姜泻心汤主脾胃虚寒、水气上逆,本方虽能化水饮,但是它适用于寒热错杂的疾病,化水饮的效果较弱。患者肠鸣不典型,且没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未见到心下痞满、腹中雷鸣等关键症状,故使用本方效果不佳。

水饮为患可出现心悸、头眩、下利、咳、呕、渴等症,清代医家郑钦安分析水饮形成原因为“水火合一化中气,火少水多饮成矣,凌心作悸入肺咳,饮入大肠泄泻起”。《伤寒论》中利水的方子很多,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是常用的利水方。《伤寒论》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之所以用口渴与不渴区别茯苓甘草汤与五苓散,是因为茯苓甘草汤无口渴,所主的疾病为饮邪在胃,膀胱气化尚正常,津液尚能输布,故不渴。

《伤寒论》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五苓散可以治疗下焦蓄水、多有小便不利的表现,也可以治疗全身水液循环代谢失常导致的疾病。真武汤病因是少阴阳虚水泛,病位在下焦,往往出现下腹痛、小便不利、足冷等下焦症状以及水肿、身瞤动等全身表现,相对于五苓散,该方证所主的疾病虚寒症状更明显。水饮停于中焦,苓桂术甘汤及茯苓甘草汤更适合,伤寒大家刘渡舟分析,茯苓甘草汤以水渍入胃,阻遏清阳而不伸,故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治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等症。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都可以表现为不口渴,但是苓桂术甘汤水气上冲症状更明显,茯苓甘草汤停饮更重。

传统观点认为,胃中停饮的典型症状是胃中有振水音。相较于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生姜量较多,化水饮效果最强,真武汤次之。患者脐周及上腹部发凉为饮邪久羁所致,胃中停饮新病者容易出现振水音,但久病病邪侵犯人体组织,就可能出现局部发凉的表现。

本方君药为茯苓60g健脾利水,辅以生姜60g,大剂量的茯苓、生姜温散水饮之力宏,桂枝温阳且化饮邪,大枣健脾益气和胃,桂枝、大枣补胃阳。经方之秘在于量,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剂量重、药味少的经方才能取效迅捷。本方在原方基础上加肉桂一味,肉桂相对桂枝偏温肾阳,下焦肾阳充足,有利于中焦运化。患者脐周发凉,水饮浸润较深,不仅仅局限于胃中,同时也泛溢肌肉皮肤腠理及手足,因而出现发凉感觉,使用针灸引导有利于水饮速去,缩短病程。

笔者经常使用本方加龙骨、牡蛎治疗顽固失眠,诸法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只要具备心下悸或气上冲、呕吐、心烦等水饮表现,用此方常获良效。相对于苓桂术甘汤,本方因为化饮效果更佳,所以治疗水饮所致的失眠效果往往更令人满意。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徐婧
审核|厉秀昀 黄蓓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