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长江之畔的水利奇迹

文摘   2025-01-19 09:00   四川  


在长江的浩荡波涛中

有一处水利工程

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

科学的布局和卓越的效益

成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它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

至今巍然屹立

滋养着广袤的成都平原

使之成为赞誉有加的“天府之国”

这项水利工程

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都江堰


鸟瞰都江堰


岷江,发源于川西雪山之巅,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支流。古时每当春夏之际山洪暴发,江水携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总会带来一片“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的凄惨景象。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在岷江出山口处,巧妙地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带领成都人民凿开了玉垒山,开出了宝瓶口,构建了分水鱼嘴和飞沙堰,并修通灌溉渠道,实现了无坝引水、防沙泄洪、多级分流、自流灌溉,不仅消除了水患,还变害为利。自此,成都平原实现了“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灌溉和防洪体系,使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灌区。


渠首枢纽,即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核心部分,它巧妙地利用岷江的水势,实现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动控制流量。


鱼嘴分水堤,因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它将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分成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则是人工引水渠道,将水引入灌区。鱼嘴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根据水的流量,按比例实现分流。在洪水期间,鱼嘴将多余的江水导入外江,避免灌区发生水患。而在干旱时,鱼嘴则将尽量多的江水导入内江,用于灌溉。


鱼嘴


飞沙堰,位于内外江之间,是一道低矮的溢流坝。它的作用首先是自动泄洪。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上自行溢出,回归外江。另一作用是“飞沙”,飞沙堰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回流,旋动的水流将水底的泥沙扬起带过堰顶流入外江,有效防止了泥沙在内江淤积。


宝瓶口,开凿于玉垒山山脊上,因形似瓶口而得名。它是内江进水的咽喉,也是控制内江水量的关键。宝瓶口的作用一是引水,保证内江有足够的水量进行灌溉;第二个作用是限流,由于瓶口口径的限制,过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只能在瓶口前产生壅水,从飞沙堰上流回外江,避免洪水进入灌区造成水患;第三个作用是排沙,通过宝瓶口的限制,进一步减少进入灌区的泥沙量。


宝瓶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四川的经济文化由此得到了极大发展。都江堰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持续运行了两千多年,更在于它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的都江堰灌区已惠及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的7市40县(市、区)1100万余亩农田,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情景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更是一座文化瑰宝,见证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与智慧。在长江的怀抱中,都江堰将继续闪耀着璀璨光芒,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丰碑。




来源 | 中国水事
值班编辑 | 李晓
校对 | 程小琴
审核 | 岳耀先



视界都江堰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官方平台。你视界里的都江堰,就是世界都江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