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信奉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
习惯“逐水而居”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
就充满了这种灵气
它不仅浇灌了良田
也滋养了城市
官渠堰是都江堰分水灌溉河道蒲阳河的重要支流,始建于公元686年。全域呈开放状态,彭州境内全长38.1公里,流域面积163.48平方公里,准保护区陆域面积达15.2平方公里,是彭州境内跨度最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唐武后垂拱二年,恰逢设置彭州的第一年,江苏彭城人刘易从走马上任彭州长史。他仁民爱物,极为注重农田水利建设。就职伊始,刘易从即主持了初掘官渠,引都江堰干渠蒲阳河之水与湔江下游相通。凿开的渠道直抵今丽春镇,又逆流而上到达灌县(今都江堰)。除供灌溉外,还可通航。被清嘉庆版《彭县志》援引的《元丰九域志》称作“渡船河”,是沟通彭灌两地(今彭州和都江堰)的重要水路。
宋乾道二年(1166年),四川双流人梁介任彭州知州。次年即接手“修唐昌、九陇、濛阳十余堰,民受灌溉之利,及于邻邦。”乾道四年(1168年)“修复三县一十余堰,灌溉之利,及于邻邦”。
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西吉水人胡子祺任彭州知州。他遵循前人治渠的技法,投放大量竹木修堰,费用大省。在位3年,努力减轻岁修负担,深受民众拥戴。
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东济宁人王焕由新繁调任已降州为彭县的知县。在职期间,他“精勤如一日”,组织劳力复开官渠。从蒲阳河的万工堰引水灌田,迎来了岁丰年稔。
乾隆二年(1737年),王焕卸任时所作的《留别彭门》一诗中,以“忆昔临荒邑,犹然草昧初,聚商通野市,课稼引官渠”等寥寥数语,即巧妙地刻画出了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非凡意义。据说,此乃官渠堰见诸于文字记载之端。
这些彭州历史上的父母官主政一方造福一方,为修建官渠堰所做的件件实事,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饱含着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官渠堰,被冠之以这般别致的大名,名副其实。
官渠堰“年筑年毁轮番替”
年复一年接力干
除了官修,更有民建,从未中断
1953年,彭州人民齐心拉开了首期工程的序幕。这年冬天,近万民工凿穿狮子岩,轰开石匣子,打通倒转堰,绕过县城,将渠堰修到了濛阳河口。随即,又经过几期续建工程,在什邡、广汉、德阳等地广大民工的通力合作下,把渠水拓展到了德阳、绵阳和遂宁地区,惠及了川西平原10多个县、市。被誉为“巴蜀新春第一渠”,更被灌区人民骄傲地称之为“幸福渠”。
1960年3月4日至6日,在战争年代有“佩剑将军”之称的抗日名将、时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何基沣,亲自率领全国灌溉管理会议的100多位代表从西安主会场风尘仆仆地赶到官渠堰召开现场会。对彭州人来说,这是官渠堰建渠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自此,官渠堰荣膺了全国闻名的跨流域引水大型灌区称号。时隔6年后的1966年10月,官渠堰正式改名人民渠。
这一“官”一“民”的更替,尽管名称不同、时代不同,做的却是同一件事。修的也是同一条渠,谋的皆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
改名后的官渠堰科学地坚持了自古以来的治水理念和岁修制度,每到冬、春季节,灌区各地民工高举着以团、营、连、排为建制的一面面战旗,抗严寒、斗冰雪,展开河道的整修和养护,以确保春灌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据1984年编印的《四川省彭县地名录》介绍,“现在人民渠干渠总长达400公里,横跨湔江下游各河及什邡石亭江、德阳绵远河等17条自然河道。有的采用现代化的交叉连锁闸门,挡水过河,如马牧河交叉工程;有的则采用涵洞穿过江底,如小石河涵洞;或建大型渡槽跨江而过。现有支渠115条,约2000公里”。有专家学者把人民渠比喻为纵横交错于川西平原上的大动脉。形容那一道道进、泄、防洪水闸和支、斗、农渠,宛若一条条脉脉相通的大血管,遍布广袤无垠的原野。
回望过去,立足当下
彭州紧跟新时代治水兴水思路
以人民渠为代表
用实际行动绘写出一幅幅碧波荡漾、
清流如许的大美“民生答卷”
2020年,一座长5.3公里呈条带状的湿地公园顺渠而建,应运而生。公园里的湖泊、池塘、田园、驿站,星星点点,景在其中;小桥流水、绿道花径,错落有致,相映生辉。
2022年5月,一座人行艺术天桥又悄然亮相于人民渠位于彭州城区的繁华地段。天桥横亘于被评为成都市最美街道的滨河路与湿地公园之间,取名升平桥。伫立渠畔极目远眺,标志性的建筑如一轮弯月、似一条锦带、更像一抹彩虹,扮靓了宽阔的水面。2023年,以彭州部分村(社区)命名的义和、楠木、红岩、丰乐等各具特色的人行艺术天桥,又陆续出现在人民渠上,成为一道道崭新的风景。
渠水之滨
因水而兴的彭州
正凝心聚力谱写
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新篇章
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一泓清水
古老的官渠堰
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绿水青山间
彭州将继续奏响治水奋进新交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