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天府”行④ | 年均引水55亿立方米 东风渠护蓉城超千万人口水安

文摘   2024-12-17 17:03   四川  



12月13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主办的“润泽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体灌区行活动走进都江堰灌区之东风渠灌区参观、了解麻石桥枢纽、石堤堰枢纽和蜀水博览馆等水利工程灌区和生态保护、水文化传承及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成就。




东风渠始建于1956年,地处成都都市圈核心区域,东风渠灌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是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区共有干渠16条,总长753.67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91.7万亩,控制灌溉面积537.4万亩,年均引水55亿m³,保障成都、眉山2市19个县(市、区)及天府新区的供水需求,同时承担向龙泉山、黑龙滩灌区及毗河供水工程的输水任务。


媒体行活动来到东风渠灌区的第一站是麻石桥枢纽。麻石桥枢纽始建于1972年,由左侧的总干渠节制闸和中间的东干渠进水闸构成了一个能分水、调水的控制性枢纽水闸。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龙泉水利管理站组长杨建坤介绍道:“通过中控室智慧灌区系统,我们可对部分节制闸、分水洞远程控制,实现科学调水、精确调水。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满足了灌区的春灌用水和全灌区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在总干渠整治项目实施期间保障了龙泉驿区的生活用水,此外我们还保障了大运会主场馆用水。”


麻石桥枢纽闸。(刘骑荣/摄)


深入探访麻石桥枢纽,随处可见标有“保护饮用水源共建生态文明”一类字样的绿色立牌。杨建坤介绍:“我们现在进入了东风渠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作为成都市用水的主要安全保护区之一,它如何确保成都市民的饮用水安全呢?杨建坤向媒体团介绍了“治、管、护”三措施:严格监管巡查,结合常规与专项,确保灌区水安全;深化联防联控,与多方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共解涉水难题;创新宣传,联合学校开展节水活动,增强儿童节水意识。


媒体行东风渠灌区第二站的石堤堰枢纽距成都市中心24公里,是成都市主城区生态环境用水的“水源地”,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着坚实的水利支撑。石堤堰枢纽年均引都江堰岷江水19亿立方米,自流灌溉成都市主城区、东部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以及眉山市,向沿线11座水厂输水,受益人口超1000万,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高品质水源。


石堤堰枢纽。(刘骑荣/摄)


在进入石堤堰枢纽之前,媒体团率先被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吸引。石堤堰枢纽结合了现代与秦汉风格,它以灰白色调为主,既彰显出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水利工程的雄伟,仿木材料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线条舒展流畅。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安靖水利管理站组长王梦表示,目前石堤堰枢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改造,全面提升了水利工程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下一步,石堤堰枢纽将以李冰文化为轴线进行提档升级,新建水文化展示设施,致力于打造灌区水文化与工程建设有机融合的典范。


石堤堰历史悠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丈雪和尚率领僧众修建。而后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四川总督年羹尧根据地势精心规划,重新开凿并扩建此堰,成功将水流引入府河,使得船只与筏子得以顺畅通行。自此之后的数百年间,石堤堰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梦说:“石堤堰枢纽作为成都市主城区的第一道防洪屏障,在今年7月上游都江堰渠首迎来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主城区安全。面对汹涌而至的汛情,我们凭借科学调度,有效拦洪削峰,确保了洪峰安全过境,尽管当时水流湍急、流量巨大且水面杂物繁多,水情极为复杂。”除此之外,石堤堰还是东风渠总干渠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水源地”,它有力保障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的发展用水需求。


媒体行活动的第三站来到了坐落于蝴蝶村,由东风渠管理处、郫都区水务局共同打造的蜀水文化博览馆。作为东风渠灌区“渠地融合、两手发力”项目的又一成果,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蜀水文化博览馆是都江堰东风渠灌区第二个面向世界展示蜀水文化的场馆。它不仅是东风渠灌区水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东风渠灌区服务地方的生动展现。


东风渠徐堰河以其纯净无暇的水源,滋养着百亩湿地,使其成为了水文化的生动载体。河岸线上,绿意盎然。俯瞰蜀水博览馆,它宛如一只蝴蝶展开轻盈的羽翼静立河岸。博览馆所在之地,不仅展现了“水润田园”的绝美风光,更将“繁花似锦的锦绣之城”这一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数年间,随着“东风迎水”“龟趺洛书”“蜀运展兴”等水文化项目,以及东风渠沿线充满“天府味”“国际范”的东安湖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等城市滨水生活空间相继建成开放,东风渠管理处以渠为“线”,让城市、公园、蜀水文化串珠成链,以生态效益造福于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蜀水博览馆。(刘骑荣/摄)


走进博览馆内,媒体团立即被眼前的互动装置所吸引,点击触摸屏,古老的治水故事通过电子大屏细细讲述。通过视频故事、动态演示、互动感受等方式,媒体团成员更深入地了解了水文化传承、水网规划、饮用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等科普知识。


媒体团体验互动装置。(王雨/摄)


“1956年,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几十万巴蜀儿女通过肩挑背扛完成了东风渠及扩灌工程的修建。他们挖出了长达6300公里的渠系、架设了732座渡槽、凿穿了905个隧洞。历经29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这项工程,让超2000万的巴蜀儿女受益。这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完成,更是一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胜利。”看着灌区兴修水利的老照片,王梦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从麻石桥枢纽的智慧调水到石堤堰枢纽的历史传承,再到蜀水文化博览馆的水文化展示,每一处都闪耀着巴蜀儿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光芒,让绿水青山不仅成为生态屏障,更成为传承文化、造福民众的宝贵财富。



来源 | 中心宣传办公室
值班编辑 | 李晓
校对 | 周滎鸿
审核 | 岳耀先



视界都江堰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官方平台。你视界里的都江堰,就是世界都江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