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之畔的璀璨明珠

文摘   2025-01-06 17:09   四川  


在长江的众多支流中,岷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四川盆地这片肥沃的土地。而在岷江中游,有一座古老而宏伟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它不仅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水利智慧的杰出代表。



通济堰的故事,要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说起。那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引岷江水灌溉农田,开启了通济堰的初创时期。



通济堰的真正兴盛,始于唐代。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在岷江中游大兴水利,他以南河为水源,修建了通济堰。这在当时,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灌区农田达到了六百顷。


在宋代时,通济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渠首和灌区都建立了严密的管理制度,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了三万亩。然而,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通济堰一度废弃近百年。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恢复和重建。嘉庆七年(1802年),在渠首上游开白鸡河,引都江堰外江干渠沙沟河、黑石河水入西河,全归通济堰。至此,通济堰灌区与都江堰外江灌区相连,提高了水源保证率。这是历史上通济堰渠首工程的一次重要改建。



通济堰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如此璀璨的篇章,离不开其独特的设计。通济堰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有坝引水工程,即设置拦河坝控制河道水流,抬高水位,保证引水的取水枢纽。通济堰渠首的拦河坝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渠首工程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5年,通济堰建成永久性拦河坝,结束了低坝引水的历史。大坝的修建形成了300万立方米的调蓄库容,保证了灌区52万亩农田稳产增收,为灌区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用水保障。



2022年10月,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继乐山东风堰、成都都江堰之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第三个入选该名录的灌溉工程遗产。



站在通济堰前,望着那滚滚流淌的岷江水,我们不禁感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通济堰作为长江上游早期水利灌溉工程,如今已是全球瞩目的水利瑰宝,成为中国灌溉文明的又一亮丽名片。



来源 | 中国水事
值班编辑 | 李晓
校对 | 程小琴
审核 | 岳耀先



视界都江堰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官方平台。你视界里的都江堰,就是世界都江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