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都有风险,要想没有风险,除非一点事也不做。
企业也是一样,发展就有风险,要想没有风险,除非一点也不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看似不做事、不发展没有风险,但不承担风险却是最大的风险。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做事之前,第一个想到的却不是如何把事做好,而是怎么做不用担责?
基于免责的思维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现在做个事太不容易,左一个政策、右一个要求,审批程序履行起来太复杂,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扣上不合规的帽子,所以能不干就别干。
我们习惯于出一个问题就下一个政策,加一个政策就要再多走几道手续、多履行几次审批,没有人去解决出现问题的根源,其实出现问题是没有政策要求的原因吗?
或者要求一个接一个,问题真的少了吗?
不知道。
新要求也会带来新问题,我们进入了出问题-下政策-出新问题-下新政策-出更多问题的怪圈。
其实,下政策本身其实是管理部门免责的重要手段。
问题魔高一尺、政策道高一丈。
最后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因为产生问题的事没人做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控制过度一定会损伤效率,效率低了、发展慢了,这个风险谁来承担?这个后果谁能担负?
第二就是担着责任、冒着风险干事,就算干成了,对个人有多大好处?想来想去不值当的。
我们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意思是如果冒险的代价和回报成正比,那肯定还是有人愿意冒险。现在各种薪酬绩效被管的死死的,没有有效的激励就无法激活组织的活力。
特别是经营企业,责权利对等,不能一味鼓励奉献和牺牲精神。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不仅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原则,也是个人履职的标尺。
“公与私”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对人性的认识还是需要进一步放开思想。
我曾经碰到过两类典型的领导:
其中一位对我说:
我一辈子管理企业就两条:按程序办事、集体决策。永远不会出事!
另外一个对我说:
领导让我当一把手,我提出要求,经营业绩保证超额完成,但得给我一定的权限,政策要求限制那多么放不开手,但出了事我负全责!
你认为哪种更好?
延伸阅读
政策文件参考
105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
106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109 《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012
126 国资委《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
145 国资委最新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15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
151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157 《公司法》正式版全文,国有企业加强风控合规有了法律依据
166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如何定义?
167 国资委印发《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企业风控政策文件资料汇编(75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