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访《白塔之光》摄影指导朴松日

文摘   电影   2023-12-05 19:00   北京  


本期访谈

摄影系邀请影视摄影师、我系毕业生

朴松日老师就其担任

摄影指导的影片《白塔之光》

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

影视摄影师

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










朴松日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2003级本科生

代表作

《过春天》

《风平浪静》

《我的姐姐》








Q


&

A



1.

影片使用了大画幅的ALEXA Mini LF摄影机和安琴OP镜头,您在设备选用上有哪些考量?


我拍片选机器的理念,就是得新。机器新,画面就干净。


这是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影片中学习到的。导演岩井俊二没有使用胶片拍摄,而是使用的当时最新的数字高清摄像机索尼 HDW-F900R,旨在抓住那个时代青春的脆弱、以及那时数字影像裹挟下的时代表征。影片开始于紧促的键盘敲击声、一段段屏幕上的文字——他试图找到跟时代衔接的影像记忆,进而传达导演意图。


我希望影片能承载当下的记忆,或者是当下的影像质感。我们现在在手机上或者电脑上接收到的影像,其质量都是清晰锐利、鲜艳饱满的,鲜有过去类似于胶片的毛边、划痕、颗粒等粗粝质感。所以我选择器材的习惯就是什么新用什么,选择用这套设备也是因为摄影机技术已经发展到大画幅,又正好有一套新的安琴定焦镜头,它们的组合够干净、够新、够匹配故事,符合新技术加持下的现代影像特征。


左右滑动查看



2.

我们注意到本片里拍到了很多白墙,画面做出了层次感,请问您是如何构思拍摄的?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往往都特别讨厌白墙,总想给白墙做出更丰富的层次。一个房间四面都是白墙,这房间就没法拍,似乎成了大家的一个定式。但是就像我们自己家一样,都希望回到家墙面是干净的,墙刷白、干干净净的才符合现实逻辑。所以从生活的角度来说,白墙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通过造型能力的训练,对平时生活的观察,是能把白墙处理成非扁平的。而且生活当中白墙也并非扁平的,阳光透入、物体影子的遮挡,都会为貌似千篇一律的白墙带来细微差别。只有在摄影棚里,灯没打好的情况下,白墙才会扁平,沦为背景布。我到一个场景里会把灯先关掉,看自然光下这个场景是什么样子的,看白墙本身真实的衰减和亮暗层次变化。这样应该强化哪些、再现哪些就清楚了。而且现在技术进步飞快,摄影机基础感光度800,往往不需要复杂的打灯就能拍摄了。


我觉得白墙本身没有错,主要是我们怎么看待白墙。在限定的氛围、限定的条件下,在合理的逻辑内,你要自己找到这其中影像可塑造出的美感。


左右滑动查看



3.

在《白塔之光》里,面对小空间实景、难以控制的自然光以及北京照度有限的城市灯光,您是怎样控制并赋予它们统一的视觉风格的?


举个例子,谷文通跟他姐夫在公园遛弯的那场戏。我们找到了望京一个比较高的小公园,周围全是楼房。其中有个圆形花坛,我和导演商讨能否让演员以在花坛遛弯的形式把戏演完。聊完戏后,我们都觉得这种方案可行,落实到拍摄无非就是处理主体和背景的关系了。


如果在胶片时代,拍这场戏由于环境太暗,难免要起大灯打亮,但这样人物身上就变亮了。人亮了,就得重新找人与背景关系的平衡,我们又很难控制远处楼房的亮度,也就没有了深夜的感觉。但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新的摄影机、0.95大光圈的镜头,在夜景低照度的公园里也能获得相对干净的影像。不但处理好了人与背景的亮暗关系,还塑造了有趣的光影,辅助表演与剧情的推进。我觉得这场戏的影像处理方式在这个时代的出现是有其价值的,如果真的变回一个打得有密度的传统处理方式,反而影像上没那么有意思了。


总结一下,与其说“控制”,不如说“利用”。因为没办法控制天光变化、城市各处灯光,我认为即使拍高预算的类型片,也是要“利用”它的。面对什么样的状况,你都要从理性的判断中去选择、利用它。影片拍摄跟成本当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拍出来的好或不好,跟成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左右滑动查看



4.

本片以富有城市特质的空间构建了一个当下北京的形象,您在勘景和实际拍摄的时候有关于空间的特殊考虑吗?


从我的角度来说本片的选景原则无非就是真实性。怎么依据真实性的逻辑在一个空间内展现出它的美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调度。


《白塔之光》中的小空间会比较多,但小空间同大空间一样,也有展现的过程和方式。一个空间的四面墙,演员调度和每段不同的情绪变化,你选择哪一面墙、以怎样的排序把它们展示出来?要根据故事把逻辑捋清楚,将空间内的人和故事语境引发出来。这个可以参照《白塔之光》里谷文通和欧阳文慧在酒店里的那场戏。




5.

除了空间、机位以外,本影片的镜头运动也十分微妙,在银幕形成身体距离的感受和一种“气质”。在实际拍摄中您是否会亲自掌机?


我基本上都是自己掌机,这主要是沟通成本的问题,而且这个片子拍摄时间也较短。


至于说镜头运动中的“气质”,我认为更多是由表演和调度而来,摄影上更多还是抓住了被摄主体的变化,进而形成了所谓的气质。


我应该算是比较擅长拍表演、拍人物的摄影师。基本上都会按照表演逻辑来进行拍摄,不会造型先行。我觉得造型虽然是摄影师安身立命的本事,但不是电影里一定要强调的。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看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摄影要为之服务。


我会经常跟导演和演员沟通,从来都不是上来就把机位什么的都架好仓促开拍。在拍摄现场,我会优先花时间聊清楚这一场戏情绪的逻辑、重点、跟核心故事之间的关系,罗列清楚表演的全部细节,才会动摄影机。


左右滑动查看



6.

影片有些高调片段,比如白塔、北戴河沙滩、胡同受光面有一种微微过曝的观感。在前期设计和实际拍摄时是如何考量的?


基于我对北京整体氛围的感受吧,这样拍出来看着也舒服。我们运气挺好的,拍白塔的时候全都是大晴天,反差也特别大。而且我全都以顺光的感受去拍,因为不能拍到白塔的影子。


至于影片的观感,当一个戏拍对了的时候就会感觉什么东西都对。这种感受很难理性地判断。一场戏拍得好,当时就会有反应,从个人心里以及周围人的反应都能察觉到。我现在拍戏,哪怕有时不太能够准确、清晰地抓住这场戏的核心,但至少能感受到“这场戏有没有打动我”,或者是“我有没有感受到什么”,这些感受不是单纯的依靠造型手段做到的,微微过曝的外在观感也是内在气质的一部分。


左右滑动查看



7.

您拍的很多影片都是现实主义题材,是因为您个人倾向于拍现实主义的影片吗?


我是比较看重剧本的,不是我倾向于拍现实主义题材,而是目前遇到的更多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好剧本。我也可以不拍当下、拍非现实主义的题材,但需要有好的故事文本做前提。


总体来讲,我还是想把摄影方面做得“简单”一点,或者是在这个所谓“简单”的事里面找到一些精进的可能性。


左右滑动查看



8.

《白塔之光》的拍摄只用了二十多天。作为摄影指导,在团队协作、工作方式、拍摄安排等方面,您是以怎样的方式高效完成这样品质的影像的?


首先这个文本本身决定了拍摄成本以及周期。具体到摄影师,我认为判断的准确性以及下机位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即怎么能简单、概括地把这一场戏准确地在短时间内记录出来。只要判断或是探讨清楚,用一个机位能解决很多机位的问题,那就可以快。


拍电影,每个镜头和每场戏都有成本。我跟编剧、导演以及演员之间探讨过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场戏能不能不被剪掉。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片段,如果它仅作为一个交代性镜头,就很容易被剪掉;如果它跟故事核心没有任何关系,也很容易被剪掉。那怎么能把整部影片变得每个镜头都有效,这问题就变得具体了。只要每个镜头、每场戏变得有效,就能拍得高效。其实跟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也主要在于解决这一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



9.

您认为拍摄TVC的经验对您现在创作剧情长片有怎样的影响?在故事类TVC与剧情长片项目的拍摄中,摄影指导的工作有什么不同,您是怎样转型的?


首先,我认为广告是广告,电影是电影。作为摄影师,广告可以给我很多技术和组织上的经验。其实如果喜欢拍广告的话,未必要拍电影。我觉得还是原则问题,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工作,并无高下之分。如果你把广告和电影混为一谈的话,那你广告也拍不好。


但两者本质上又有共通性,就是把核心讲清楚。广告是讲清楚产品、核心创意、品牌价值等等,电影则是把故事核心讲清楚。


另外,相比广告的工作,电影的工作是长时间的。拍广告的时候相对更累,因为整体拍摄周期比较紧张,节奏和强度往往都比较高。



10.

对有志于成为故事片摄影师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主要还是保有热情吧,不管拍的是长的、短的,广告的故事片还是电影的故事片,要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有期待。


我在刚毕业那几年一直在拍广告。有时候早上起来,最担心的事就是不喜欢拍了。怎么能时刻让自己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做摄影指导,就是享受生活在不同的故事里、接触不同角色的感受,那种感受对我来说是有意义、有期待的。这也是让我一直对影视摄影有兴趣或者好奇心的原因吧!


左右滑动查看



撰稿:王营轩
编辑:巫林泓
责编:黄闽
审核:林韬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发布摄影系信息和资源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