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访《繁花》视觉总监鲍德熹

文摘   电影   2024-01-29 03:32   北京  


本期访谈

摄影系邀请著名电影摄影师

鲍德熹老师就其担任

视觉总监的剧集《繁花》

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


著名电影摄影师、导演

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会员



代表作

《卧虎藏龙》

《跛豪》

《白发魔女传》

《如果·爱》

《无极》

《孔子》

《摆渡人》



在国内外重要电影节

荣获多个奖项与提名

包括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第43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摄影奖

至今七度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鲍德熹





Q


&

A



1.

《繁花》有着电影级的影像品质,这样的视觉基调是如何确立下来的?


我和王家卫都没有拍过电视剧,所以我们两个人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把《繁花》拍成一部“电视剧”,更像是拍一部故事讲得更长一点的电影,在视觉基调的设定上我们没有任何的束缚。

 

《繁花》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那是胶片的年代,因此最接近的影像风格就应该是胶片所呈现的质感。王导拍戏通常会拍很多条,这也导致繁花没办法支持全程胶片的拍摄,所以我们就需要用数字摄影机拍出胶片风格。在我看来所谓胶片风格就是没有那么聚焦,画面没有那么锐利和清晰,颗粒比较明显等等。

 

我们的打光方式也都是最基础的方法,没有特殊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不会认为繁花在光线创作方面是某种炫技。说繁花是独一无二的,只不过它和普通的电视剧不一样。我们过去的电视剧太注重演员的beauty(美丽),而社会大众认为的beauty就是白富美,于是通过充分地曝光,用光将演员全部打亮,我认为这样做只是很safety guidelines(保险),并没有在艺术上做出效果。


《繁花》片段静帧



2.

此次使用了哪些摄影与移动设备,做了哪些技术测试?


因为拍摄场景的现实空间很小,再加上我们从来不用广角拍摄,以免镜头畸变影响,所以大部分画面用70mm以上的镜头。这就决定没办法用大机器来拍摄,不然机器一架位置就更局促。

 

《繁花》开机前我测试了Z Cam 6K摄影机,它的双原生ISO 2500度非常适合我的需求。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要保证光圈在T4.0以上,而且王导经常要升48格,这就对光线的要求更高。然而在小空间没办法藏太多灯的情况下800度的感光是远远不够的,我测试下来Z Cam 6K在2500度的感光下成像质量比当时的其它机器要好。


我用Z Cam 6K拍了一个测试片,在雪芝的场景里,是在完全没有布光的情况下拍摄的。


Z Cam测试片


另外在摄影机的附件上,铁头和威固两家优秀的国产厂商帮助了我很多。铁头为Z Cam定制了一些套件,使得机器的一体化程度很高,为实践拍摄提供了很多便利。威固根据我的高集成化需求,做了一个有三口供电功能的图传,在为三组无线马达供电时不需要通过繁琐的线缆连接。这些组合下来让机器变得小巧轻便,可以放在任何角落拍摄。


《繁花》拍摄中使用的Z Cam摄影机及附件


关于镜头,我最开始测试了Zeiss Supreme Prime和ARRI Master Prime等几款镜头,这些镜头开到大光圈的成像依旧很好,但是像ARRI的镜头以前是为胶片摄影机拍摄设计的。在今天的数字摄影机上使用的成像会非常锐利。

 

我很喜欢蔡司的镜头,它们的镜头陪伴我四五十年了。《繁花》里使用得最多的是Zeiss Compact Zoom,28-80mm,70-200mm。老蛙的 25-100mm T2.9 含倍镜非常好用,焦段也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镜头的柔硬度恰恰好。因为王导看到特别锐利的画面就会摇摇头了,所以整个拍摄过程定焦镜头用得很少。


拍摄中使用的镜头清单


为了方便在剧中狭小空间拍摄,我们用了查普曼的COBRA DOLLY,它体积很小,你可以随时移动它。因为场景很小,同时有很多镜子,如果用人来摇机器很容易穿帮。所以我们加了杆、加了遥控头,经常可以用它来拍高机位。


剧照 拍摄中组装的COBRA DOLLY移动车


这里我要着重推荐蜂鸟的减震云台,即便上了200mm的镜头仍然能保持非常稳定。《繁花》里很多镜头都需要慢慢地动,我们就靠它来完成。

 

如今很多国产电影设备已经有很好的品质,比如大疆的Ronin 4D摄影机我们也有用。第一集宝总走出和平饭店的长镜头就是用这款摄影机拍摄的,掌机拿着机器,我来用摇轮控制把握画面。

 

上面提及的这些新设备研发出来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使用它们了。我非常愿意去尝新,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反叛,我认为现在的影像创作不能老是用传统的想法来做,有时候要大胆创新。


剧照 视觉总监鲍德熹



3.

《繁花》的场景唤醒了广大观众的影像记忆,从影像创作的角度上您是如何经营这种视觉空间的?


王导对于大的空间没有安全感,不完美的东西太多,小空间则不然,每一处都有特殊的情调,而且上海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例如在拍摄外滩27号的茶水室的时候,我们通常是透着小玻璃窗看里面,绝不会打开门来拍或是拆了墙来拍,摄影上不会故意扩充这个现实空间。


《繁花》片段静帧


我们非常注重镜子的使用,一个房间里至少有2至3面镜子,透过这些镜子能够看到人物的站位和关系。例如夜东京玲子和宝总吃饭的地方,后厨附近的空间非常小,那里有一个大镜子在桌上,还有一个镜子在门口旁边,透过这些镜子可以看到各个位置。


《繁花》片段静帧


剧中很多镜头都通过镜子出场。镜子以外是没有画面信息的,但随着机器的移动,人物缓缓在镜中出现,实现了从无到有。这样拍摄出来的感觉神秘且动人,在剪辑的时候也非常合适、好用。


《繁花》片段静帧


还有一种镜子是带棱角的镜子,例如和平饭店里的道具屏风,镜子边缘的玻璃是带棱角的,当摄影机移动的时候,可以将一个人拍成两个人。


《繁花》片段静帧


另外就是我们摄影自备的镜子,因为经常需要用长焦拍摄,当空间很局促的时候,通常会摆一个镜子在远处,让摄影机对着镜子来拍,变相增加拍摄距离。

 

我们也非常注重前景的使用。其它电视剧基本上只注意画面里的人物和远景,但我们是极为重视前景的。例如我们经常透过窗框去拍人,甚至把机位放到街对面,尽量远距离地拍摄两个人,用偷窥的视角让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前景的画面是不动人的,比如李李抬头仰视的镜头,如果没有这些霓虹灯,没有满地的炮仗,你就感受不到当时的情境。


《繁花》片段静帧



4.

剧中的光线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对人物的打光,背后的布光逻辑是什么?


演员的表演的方式和角度决定了我们的光,是内容决定了光,而不是光来决定内容。不能说我是摄影我打了一个很漂亮的光,所以演员你就要这么站位。导演通常会提出几种演员站位的方式,我会给导演一些意见,决定blocking(调度)之后,就能知道光源应该怎么来。拍摄之前我们会对场景环境的预打光做充分准备,实际在现场调整布光的时间很紧张,每个镜头只有15-20分钟。


《繁花》片段静帧


在《繁花》的外景中很难看到没有光线方向的布光,因为我跟王导说,一个平白的阴天,就是最没有看头的一个景,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光源给它,不管是硬光还是柔光,必须赋予它一种色调。例如汪小姐在工厂里下雨的那场戏,我们在四周都打一点阳光进来,给她营造一点温暖的感觉。

 

人物要拍得立体,就要把人物面光打好,轮廓光也需要恰到好处,这一点上我和导演是有共识的。幸好我们是单机拍摄,如果双机就会有一个正面,一个侧面,那样的话再好的光都无法兼顾两个角度。


《繁花》片段静帧


此外,我在拍正反打的时候,给人物打的光永远都是在变化的。有些人说光线的逻辑不接,对不起,我认为打光要以最终画面呈现结果为依据,而不是光线逻辑。很久以前,我们看的美国西部片,那个时候好的摄影都是上午45度逆光拍这个人,下午45度逆光拍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逆光。一个很强调光线逻辑的导演不是好摄影,打光要时刻选择最适合人物或场景的方位,特别是自然光,所以为什么王家卫这么重视灯光,这么喜欢全灯光的来拍摄,是因为我们可以控制所有的光源从哪里来。


《繁花》片段静帧


剧中也用了很多色光,比如在这个狭长的走廊上,我们以彩色的霓虹灯为逻辑,做了很丰富的色光,从窗户打进来,让人物环绕在色彩当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面纱,有一种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的神秘感。


《繁花》片段静帧


《繁花》布光一直遵循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而其精确性来自于我以前拍广告的经验,第一个灯在什么位置是最重要的,要先打,然后才是第二个、第三个。以前的画家画油画,都是根据自然光来画,只是选择不同的角度,我们也一样,不画的时候就是黑色,画的时候就有光。所以我们要根据用什么光圈,决定使用多大功率的灯,柔光还是硬光,什么颜色,光从哪里来等问题。


《繁花》片段静帧


我想感谢我们的造型指导陈顾方,她的设计、安排造就了演员身上的闪光点。有了演员穿戴的服装、头饰、首饰,他们走在路上一个回身,我们马上就知道光要怎么打,机器要怎么拍。拍李李走过来转身,如果没有开背的衣服,怎么会想到要那么拍她。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成就的,各位主创所做的东西都是无可估量的。



5.

剧中主要使用了哪些灯具,打光的难点在哪?


我们大部分的场景都很小,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上海房子都有隔层,比如夜东京极其矮极其小,所以灯具体积不能大,一大了全部穿帮,很多画面稍微一动就会看到灯,因此我们的灯都要藏起来,我们也要求所有的镜子都能移动,不然场景里没办法打灯。

 

由于很多镜头都带有仰视,会拍到天花板,所以我们需要极薄的LED灯能贴在墙上或者是屋顶上,最后选择了锐鹰系列的LED布灯,它很薄,贴上去以后就看不到了,容易在矮的房顶上拍,这个的确帮了我们很多。另外在小空间里还使用了南光的Forza 500作为我们的硬光光源。而在强光光源中LightStar的9头和12头RGB聚光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锐鹰LED布灯


灯光预置非常重要,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底子光,哪些灯需要长时间布置在上面,都要提前准备好。实际开拍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布好主光和辅光就行了,不用再花费时间折腾其它事情。



6.

黄河路的夜景拍摄得干净、华丽,拍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种类繁多的道具光源的?


我们在拍黄河路的时候,因为霓虹灯的光很亮,摄影机感光在800度的时候亮度达到T8.0的光圈,如果拍摄的时候开大光圈,它的色彩就全部丢失了,所以需要给一个强大的补光,让黄河路不会黑成一片。我们用了两组一共72个锐鹰布灯,用吊车吊起来给黄河路做底子光。


剧照 黄河路夜景拍摄底子光


我们都不喜欢很亮的背景,因为很亮的背景通常会抢了演员的戏,所以在黄河路夜景拍演员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功夫补光,从各个角度都要打灯,把亮度提起来,否则霓虹灯就会过曝。大家现在看到黄河路的霓虹灯这么色彩斑斓,懂摄影的人才知道需要多大的光圈才能拍摄出来。

 

还有一些作为背景和前景的霓虹灯,它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色光,王导和我都很执着,比如这里想要一个红色的光,那么就会拿来十个霓虹灯挑选。路上的灯只是提供了一个逻辑光源,这些倒影的色光都是单独布置的。


《繁花》片段静帧



7.

《繁花》的影像里流露着许多经典的王家卫风格,这些诗意浪漫的感觉是如何营造的?


摄影师应该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你首先要会被打动和流眼泪,这样你才可能令观众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拍爷叔在走廊的尽头看到宝总穿着西装对着镜子,然后转过来得瑟的那场戏,当时游老师已经拍了十条以上了,一开始游老师没有领略到面前的宝总就是曾经的自己,当他入戏以后,我们缓缓地推近,把握住他眼睛里那一点闪光的泪。很多时候摄影师需要具备掌握节奏的能力,如果我们不感性的话,我们又如何能创作令观众感动的作品?


《繁花》片段静帧


爷叔饰演者游本昌老师书


导演以前的电影都是以mood(气氛/情绪)为主的,但是《繁花》有极其丰满的内容,以对白为主。平常的电视剧一到抒情的时候经常男女主角一靠,夕阳下漏点光,就觉得非常浪漫,这完全不是我们用的语言。阿宝和几个女人其实没有任何亲密的状态,但整个剧里的人物都带有一种唏嘘和遗憾,所以我说王导最擅长于拍悲剧,他这次也把自己的风格带到电视剧中。

 

我们彩排的时候,每一场戏都会放一段音乐,这个音乐已经告诉我们它大概是什么情绪,直到拍第一条都还有音乐,大家就按这个节奏来,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个共同语言。


《繁花》片段静帧


有时候我们用24格来拍mood(情绪镜头)的时候,会发觉这个运动和动作没什么看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心照不宣地用12格来拍摄。最突出的就是宝总坐在27号里读《论持久战》,这个时候我们用6格拍,所有的人变成流水一样,宝总在那里漫长的等待。我们已经很习惯这样操作了,只不过广大的观众可能没有看过《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不知道导演的这些经典手法。



8.

还原90年代的上海影像遇到了什么困难,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有一些事情只能巧干而不能乱干。我们拍不了南京路大全景,因为现在没有一条马路看起来像90年代,要么有广告牌,要么有现代建筑。街上的车,路上的行人,我们没有办法安排这么大量的群演,所以我们避开了所有的这些。例如我们通过低角度拍雪芝,只看到屋顶,不拍到路上的行人,只有停车的时候会有90年代的群演出现。我们用这些技巧省下来很多钱,观众也没有发觉。

 

我们做了一个公交车的测试片,车停在摄影棚里,我们要怎么让车动起来、光线应该怎么走、阿宝躺在哪里、头放在什么位置?在拍阿宝的时候,整个景观在变动,光在变动,但他的人没有动。通过一个个这样的测试,去探讨如何用影像将故事讲到一个高度,这是王导所关心的。


公交车棚内光效模拟测试片



9.

现场拍摄时对画面色彩是如何考虑的?您会自己制作LUT吗?


我这个人是一个色彩狂,所有的LUT全部是自己创立的。我会做出不同的风格给王导看,由于我们是拍电视剧,最终屏幕是电视,而不是影院,所以我就买了一个比较大的LG电视,我给他看我们的测试片在电视屏上是怎么样的,第一不能太硬,第二不能感觉像digital(数码)。


《繁花》片段静帧


我做了十多个LUT,基本上是分为室外日景、室外夜景、室内日景、室内夜景等等,也有高反差和低反差的区分。色温通过机内白平衡控制,反差和色调通过LUT来处理。

 

在调色阶段还是有些难度的,尤其是怎么把这十几个LUT对应套进去。现在我拍摄的新片已经更进一步了,会在场记板上用字母标记用的哪个LUT,所以每一部片子也都在改进工作方法。


《繁花》片段静帧



10.

回顾《繁花》的创作,有哪些遗憾的地方?


有一点遗憾的是我不能从头到尾跟完30集。目前来看整个视觉不够统一,我说的统一不是style,而是用统一的思维来考虑画面,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不能执行得很均匀地讲好这个故事。

 

在《繁花》里我担当的视觉总监其实相当于摄影总监,很多人把它理解为视效总监(特效总监),事实上特效由杨文杰和袁华堂负责,他们做得很出色,我绝不想抢了他们的功劳,在这里澄清一下。

 

陈诚是最早加入我们的摄影指导,是一个拍东西喜欢美感的人,在不断地融合和磨练中,他和后来B组的摄影指导金晨煜,继承和发展了我们整个电视剧的tone(影调)和拍摄方法,加上二位脾性都比我好十倍,任劳任怨,实在是我不可多得的左右手。我还要感谢跟随我多年的机器(以刘刚、杨柳、二伟为首)、灯光(以章伍华为首)、移动组(以王建玺为首)的全体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我实在是寸步难行。以及要感谢恒运器材的吴家荣先生大力支持。


剧照 视觉总监鲍德熹


后期的时间非常赶,三十天做三十集,并且把整个项目都送到了泰国去做,在别人不熟悉这个项目的前提下是很难把颜色调好的。由于时间安排得太突然,我已经在拍摄新的电影了,所以没办法盯后期调色。对于现在的调色我是很失望的,没有将最好的影调呈现出来,可能后面发行国际版的时候会好一些。


《繁花》片段静帧



11.

给晚辈的建议。


大家说《繁花》是一个大学堂,每个人都在里面成长,拍完了就会比以前有长进。我和剧组的工作人员说,拍电影不光是拿工资,更重要的是学东西,要敢于提问。如果只把它当做工作,你会每天感觉劳累、无趣,但是如果你把它当作一次学习,你就会有进步。

 

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失败的经验,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失败倒是往往会重复。摄影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测试的过程。学习没有尽头,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有心人。当你有剧本的时候,你可以跟你的摄影好好坐下来,讨论这场戏如何表达得更精彩,怎么能拍得与众不同。只要你要筹备了,你就一定会比以前拍得更好。


拍摄初期鲍德熹对已拍摄画面

进行的胶片化处理测试



注:文中图片及视频均由鲍德熹老师提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撰稿:刘松涛

编辑:巫林泓
责编:黄闽
审核:林韬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发布摄影系信息和资源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