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
摄影系邀请影视摄影师、我系毕业生
王博学老师就其担任
摄影指导的影片《红毯先生》
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
Q
&
A
1.
《红毯先生》有着特殊的影像气质,这样的视觉基调是如何确立的?
之前跟宁浩导演合作拍摄《我和我的家乡之北京好人》(下文简称《北京好人》)时,导演就希望跳脱出自己擅长的那套喜剧视听风格,去尝试和寻找一种新的喜剧片的视听方向。我们常看到的喜剧片整体都是非常热闹的、色彩大都是饱和的、表演大都是夸张的、有非常多的中近景来突显演员的情绪,镜头数量也很多,剪辑节奏也非常快。筹备《北京好人》的时候我们找了很多参考影片,包括北野武和罗伊·安德森的很多作品,后来我们还一起重温了导演早期的作品《绿草地》,从这些影片当中找到了一些基础的视听方向。
这些影片都不是好莱坞传统类型片的视听风格,整体基调都是“冷”的,节奏也相对缓慢,很多喜剧情节也不会让观众哈哈大笑,只会让你会心一笑,这些“笑果”跟视听风格有非常大的关系。拍摄过程中导演也是有些忐忑,毕竟是去尝试一个全新的视听语言,但最终结果还是非常满意的,基本达到了前期的预设效果。有了在《北京好人》中对这种新的视听风格的初步探索和实践,后来在《红毯先生》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宁浩导演几乎没有磨合期,拍摄进行得很顺利。
《红毯先生》摄影指导王博学
《红毯先生》虽然是个喜剧片,但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一个类型片看,它有明确的主题和作者性。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沟通,我们每个人因为成长背景、知识结构、身份、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上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完成这个主题,影片中设置了很多对立,比如身份的对立:角色中有大明星、明星背后的家人、导演、剧组人员、村民、屠宰场老板、网民和猪等等身份各异的人,这些角色之间都有对立的立场。比如环境的对立:有聚光灯下的颁奖礼,有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有现代化的农村和未脱贫的养猪场等。所以在种种对立之下给了视听非常多的创作基础,相对《北京好人》来说就可以更加强化那种“冷”的视觉风格。
美术气氛图
2.
这样冷静和克制的视听风格在拍摄中是如何执行的?
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首先确立的是要反好莱坞传统叙事模式。传统视听方式要用技术技巧去渲染和辅助来带动观众情绪,这次我们把“热闹”的技术技巧尽量都去掉了,使用了很多单镜头蒙太奇的方式。摄影机不做无目的的运动,能全景看到的就不给特写去强化,镜头数宁少勿多,能在单镜头内部蒙太奇调度清楚的就不要分切镜头,最终成片不到四百个镜头。不论是单场戏的处理,还是场与场之间的衔接,所有的视听设计拍摄方案都是朝这个方向走的。
拍摄现场剧照
3.
片中有很多长镜头,在处理镜头内的画面信息时,如何在“精简画面”和“不让观众感到无聊”之间做取舍?
长镜头最难的就是调配画面内部的节奏,不论是道具、演员还是摄影机调度,目标是不断更新画面内部传递的信息,让观众能持续接到新的信息,他就不会感到无聊。比如金像奖颁奖礼之后短视频博主第一次到男主角公司采访的那场戏,镜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推运动,当演员的表演信息停止的时候,我们要去想办法补充别的信息,比如侧面会飞进一个小无人机,再过一会出现信息空隙的时候后边出现一个换背景的人。你要不断地去调整补充画面中的主体,不要让观众只盯着唯一的主体去看,要让他们的视觉注意力不断在画面中转移,眼神可以在画面中不断地游走,这样的话就不会觉得闷。
美术气氛图
我们之前学的技术技巧不论用景深控制也好光线引导也好,都是要突出画面中的主体,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抓到我们画面中想要传递的信息。但是在《红毯先生》的拍摄里我们要在保证主体突出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新的信息,同时让镜头保持它的内部节奏。要完成这样的效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最主要的是要跟演员沟通,某些时候要让表演节奏去配合镜头节奏和调度。华哥一开始也不适应这样的拍摄,总觉得拍完全景后会切近景,然后在近景中再去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但后来熟悉了这个视听风格后,华哥也非常知道导演想要什么了,很快就知道在这种拍摄下如何调整自己整体的表演状态了。
拍摄现场剧照
4.
片中的镜头少而精,这些镜头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在有了大的视听风格方向之后,很多镜头都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碰撞出来的。这些镜头必须要根据场地和调度去设计出来,前期设计过多不一定能在现场实现。每次拍摄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导演会去到现场实地看一下,简单模拟一下演员的调度,有一个大概的视听想法。拍摄当天我会先去布置一个长镜头能拍下来的调度方案,然后跟第一副导在现场排戏。演员到了之后导演和演员再沟通一下表演节奏和演员调度,最后再配上摄影机的调度导演整体平衡一下确定一个最终拍摄的执行方案。
拍摄现场剧照
因为这部片子的创作理念和视听处理比较独特,我和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很明确地说要把自己双手“绑”起来。因为导演有很多成功的商业片作品,我拍的虽然是现实主义的多,但是也都是商业类型的,大家对基础的视听技巧都太熟了,情不自禁就想用一些技巧。
这种情况下,我俩都说要把自己双手绑起来,想动的时候要忍住,不做技巧的情绪辅助,能用现场的道具灯或者简单的灯光处理就不要用戏剧光效或是大的修饰光。如果全景信息清楚了就不要用特写去过分强调,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要客观冷静,不要参与到叙事里边,不要用摄影技巧带动观众的情绪,就是之前熟悉的那些技巧和招数全都不要用。
拍摄现场剧照(高空拍摄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在“去技巧化”的同时,我们在视听语言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镜子和屏幕画面在本片中的应用会比较多,我们的主角是个大明星,他有很多社会身份,明星、丈夫、父亲、朋友等等,到底哪个是他真实的自己?镜子里的?镜子外的?屏幕里的?屏幕外的?这些道具都是为了展现人物不同侧面给观众的一种暗示。除了这些隐喻的设计,还有人物内心外化的设计,比如最后猪跳楼之后他自己跑到地下车库那场戏,所有的车灯都开了,像个舞台一样,暗示他自己全部曝光在聚光灯下无处可逃没有任何自己的空间。还有结尾平衡车的设计,就是在一个全景内,他骑着平衡车入画出画,从不熟悉到熟练,暗示他也接受了自己的现状。包括很多构图方面的处理,什么时候用前景,什么时候要强调构成,什么时候要突出人物情绪,都是根据现场的环境和人物状态做的一些设计。
分镜图节选
5.
为了实现这种视觉风格,在布光上是否有一套独特的逻辑?
虽然故事的底层逻辑还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光效风格还是以自然主义为主,毕竟故事还是发生在真实环境当中,人物也是大家熟悉的人物。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影像光线方面其实是偏戏剧的,是抽离现实世界的,但我们没有选择这个方向。在长镜头或是相对稳定的固定画面当中,我们会尽量让画面的反差扎实一些。根据不同的环境、人物调度做适当地加强,尽量不让观众感觉太戏剧性,而是以真实为主。
拍摄现场剧照
但是我们会用光线和影调对不同的环境做出区分。比如在香港的部分,相对来说反差比较小,光线比较整体;到农村的部分反差稍微大一点,局部光源可能会多一点。又比如拍颁奖礼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舞台光效,也没有去做太多夸张的处理。因为《红毯先生》整体追求的是极简主义,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做减法,让它尽量简单。
在拍摄刘伟驰去女视频博主家中的那场暧昧戏时,刚开始布的光有些唯美,导演提醒我说太好莱坞了,于是我们就去掉了很多修饰光,改用了小灯具做了一些基础的面光。
拍摄现场剧照
光线造型的理念定了之后,在日常拍摄中就是处理照明灯具和现场灯具的平衡关系,在使用道具光源做人物或者环境光时,要控制好它的亮度和光质。比如在小旅馆地下停车场男主角砸车的那场戏,我把他砸的那辆车的车灯作为主光源,想让它的闪烁影响整个环境的氛围,所以先用曝光来控制好这个车灯光源的亮度。那场戏我是把摄影机感光度调到1280同时光孔全开拍的,在这种情况下车灯的亮暗对整体画面亮暗的影响特别明显,同时演员手里拿的那个手机光效也会突出,然后再用其它的电影照明灯具去匹配光比,比如一些非常小的LED灯去做人物和环境光等。
王博学(左一),宁浩(右一)
这部戏中有很多固定的、摄影机调度相对较少的镜头,看似简单了,但单镜头中画面的层次和信息要更加精细,才能让观众看得住。人物在走位或者是多人物调度的时候要照顾的布光的地方反而更多了,但不能因为使用的灯具多了就失去视觉中心和整体感,要照顾到观众的视觉方向,所以我要根据演员的调度在不同的视觉方向去补光。我们常规的布光逻辑是先做环境光,把相对复杂的先处理好,毕竟人物光相对好处理一些。但对这部戏来说我是先考虑人物光,根据演员的调度和表演的角度去做主光和辅光,再考虑环境光与之配平。
6.
在这次拍摄中是如何与灯光师合作的?
我跟灯光师廖开俊合作了好几部戏,《侍神令》《奇迹·笨小孩》都是一起合作的。在开拍之前我把这个片子整体极简主义风格的方向跟他沟通好,把我找的各种参考都给他看了一遍,然后把我想到的大体的各个场景的处理方法都提前跟他说了一遍。在每次复景的时候,如果有相对清晰的调度,我会提前让他预置一些灯光,在调度范围内把人物光也都预制好,第二天拍摄时候再去做精细的调整。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调度,我会先和他定一个这场戏的基调,把不影响调整调度的基础环境光先预制上,等导演和演员第二天来确定调度再做人物光。
拍摄现场剧照
比如有一场戏是男主角在香港电影节后台备采区,首先大氛围是很清楚的,我们备采区打一个人物采访的光效,这是一个主要的氛围。当确定调度时,我发现演员在这个区域内的走位很多,同时他表演的角度朝向也很多,我就跟灯光说演员走到的位置都需要做人物和环境补光,但整体这些辅光的亮度不能超过主光,否则就会破坏整体的氛围。所以在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当中,我到现场都会先做一个基础的氛围,然后再根据导演和演员的调度去做不同的辅光修饰。有时候已经拍了一条,当导演跟演员在监视器前商量表演时,我们还会继续做一些调整。
拍摄现场剧照
另外有一些想用做道具光源的照明灯具也要提前跟美术沟通好。有一场戏是男主角在酒店停电后下楼去停车场,因为某些不可抗力,这个景是临时找的,美术筹备期也不长。原本这个地下车库里的光源是顶上的荧光灯管,停电之后荧光灯管就关掉了。我想用墙上的应急灯作为光源,让它发出一种惨绿的光,这跟他的人物的状态也是比较契合的。那个地下停车场面积并不小,我感觉至少要用30个左右应急灯,但现场并没有那么多,道具只能前一天临时去买。到拍摄时才发现这些应急灯的运行逻辑是要先充电再断电的情况下才会亮,拍一会儿储的电就没了,不能通电常亮。这个设置耽误了不少拍摄时间,也让我们吸取了一回教训,前期要把所有使用的光源做好充分的测试。
7.
现场拍摄时对画面色彩是如何考虑的?现场会带LUT监看吗?
这次现场拍的时候没有带特制的LUT监看,只是套了标准的709,但我把监视器的饱和度都调低了。
我过去基本上每部戏都会做一个特制的LUT,但这部戏我没有去单独做。其实LUT就是给摄影师自己看的,无非是色彩管理的一步。前期的色彩管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做,但是大量的情况下适配性会很低,但凡稍微做一个有风格的,尤其是亮度反差做过调整之后的LUT,它的适配度都特别低。我自己做LUT基本不会去改它的亮度和反差信息,都是在初级的色彩上做简单的色彩调整。
拍摄现场剧照
关于本片的色彩,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域做了一些区分,比如城市和农村环境之间的色彩对比,城市相对清冷、单一、干净、整体;农村和养猪场的段落色彩会丰富一些。但是到后期调色的时候感觉这种色彩氛围的对比有点强烈,为了整体性,我们又把所有的颜色消了一遍,让整体饱和度降下去,最后为了强调镜头内部的色彩对比,再去选画面中的不同的色系做调整。
8.
这部戏使用最多的镜头焦段和光孔是多少?
我们用的是Alexa Mini LF摄影机以及ARRI Signature Prime定焦镜头组。焦段上拍摄人物时偏广的镜头用得多,比如25mm、35mm等,大画幅镜头做得都很好,广角端镜头畸变很小。有个镜头是男主角在办公室看昨晚替别人领回来的奖杯,那个镜头我用了18mm拍摄,离人非常近,反而出了一种喜剧效果,导演特别喜欢那个镜头。而在拍摄以环境为主的全景时用中长焦镜头偏多,这是为了追求去除空间感的极简主义平面构成感。
光孔是在T2.8~4之间。这种风格的电影,在一个镜头内想要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信息,其实是希望景深大一点,但是使用了广角,加上演员站在离镜头3~5米的距离,基本上前后景的景物都很清晰,就不需要再缩小光孔加大景深了。
拍摄现场剧照
9.
在这次拍摄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一场戏?
是男主角被网暴之后接受马东采访的那场戏。那场戏拍到凌晨快拍完的时候,我总觉得提词器特有意思。本来有一个角度是从背面拍两个主演,一堆记者在他们前面,但我觉得那个镜头的信息量特别单一,只是一个分切镜头的信息量,所以我当时跟导演提议说提词器其实能用,我说咱们拍一条不带前景的两个演员只拍环境和提词器。于是我们就对着提词器和录播的画面,带着那些群演拍了一条素材,导演觉得特别好,说前面拍的几个镜头可能都不要了,就要这一个镜头。
他们采访完了之后就离场了,离场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关灯效果。当我拍两个演员正面的时候,导演觉得意义不大,不过也没去掉这个效果,但当拍到提词器的时候,这个关灯效果他就觉得特别好,因为在屏幕中灯关之后,男主角一下就进入到他那个人物状态的氛围里了。
拍摄现场剧照
那场戏的运镜也特别难,不是复杂,而是整个前推运动要卡住台词的时长。在什么时间把周围的演员推出画只留屏幕信息,在什么时间要把屏幕里面的马东推出画同时要缓慢摇给男主角单人,这个屏幕内的表演是提前录制的,所以1秒都不能错,错一点节奏就卡不上。移动组长马光军跟我合作了大概七八部戏了,他的节奏感特别好,我拍《奇迹笨小孩》的时候也是按秒推,这个镜头要几秒,他就能推出几秒来。提词器这个镜头,说到哪句的时候,镜头在哪个位置,它是一种让人察觉不到的往前推。在马东起身之后,摄影机要全部推进监视器去,还要带到马东的手,手一出画最后剩男主角一个人,所有的节奏控制得必须精准。
10.
给晚辈的建议。
在学校拍摄的过程中大家也在练习,咱们系的实践机会在全国同类院系来说都是非常多的,但是毕业之后跟剧组衔接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差距,所以要多拍。
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成长环境都不太一样,比如说曹郁老师和宋晓飞老师他们刚毕业那会儿是拍广告,所以他们就可以在广告中去试验大量的技术技巧,为拍电影做储备。到了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广告转型成微电影,就是叙事性的广告。现在这个时代也非常有意思,网大、短视频之类又兴起了。大家面对毕业就业的环境不一样,能接到的拍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是我建议大家在早期的时候别太挑形式,但凡能接到项目,找到一个能练习的点尽力去做,不要好高骛远,真不一定刚毕业就能拍上电影,像现在大家能看到在拍电影的师兄,都经历过这一个过程,所以就是要多拍。
拍摄现场剧照
在早期还没有那么大负担的情况下,不要太顾虑经济回报,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规划。接到广告时想想我要练什么,练练镜头?练练打光?练练特殊的附件?接到网大的话,练练叙事?对于短期的项目没办法做一个全片的风格,就挑出几场特别喜欢的,就把那几场练好也行。
我记得当时穆老师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就是当你拍的和罗伯特·理查德森一样的时候,你的机会就远远大于罗伯特·理查德森,因为你的性价比高,这就是市场的环境。
注:文中图片均由王博学老师提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