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
摄影系邀请影视摄影师、我系毕业生
李然老师就其担任
摄影指导的影片《涉过愤怒的海》
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
Q
&
A
1.
本片使用了什么摄影机和镜头?是否用到了一些特殊设备?
本片主要使用的是RED DSMC2 MONSTRO 8K VV 摄影机,镜头是ARRI Signatrue Prime定焦镜头,一支国产品牌秀的15mm定焦镜头,以及安琴28mm-340mm变焦镜头。
因为影片是个基于现实基底的故事, 所以拍摄希望尽可能贴近真实。在拍摄车戏的时候,为了环境没有视差,我们没有使用拖车,而是用铝管组装了很多角度的车拍架。在日本拍摄的时候,因为不能携带太多的大型设备,我们利用TRUSS架和滑轮组做了一个简易吊车,在一些不能使用大型设备的地方完成升降拍摄的需求。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现实主义影片,影像风格非常适合大画幅,可以在银幕上展示更多的质感与细节,也能把影片的感受更直接地传达给观众。MONSTRO 8K VV作为一款优秀的大画幅摄影机,具有体积优势,小巧灵活,这能为影片中大部分手持与肩扛的操作提供便利。
其实器材提供的风格是有限的,在拍摄时更多的需要摄影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摄影造型手段来处理影像风格。
左右滑动查看
2.
如何构思影片的视觉风格?
首先,我会想象把它拍成什么样的影像,这是我建立风格的支点。然后就是分析文本,把剧本读得滚瓜烂熟,熟悉以后很多画面就会在脑海里浮现,这是一个初步感受。
接下来我们会确定类型,《怒海》首先是一个犯罪类型的影片,这类影片在影像上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镜头紧跟人物的视角。前半段以老金的视角展开故事,老金在为女儿复仇时,老金的代入感越强,效果就会越好。而当镜头跟随金丽娜的视角时,展现的是一个少女的理想世界,它迷幻又充满生机,其实风格已经慢慢的建立起来了。
之后,我们会去找一些参考片,提炼它们的特征。曹导最早跟我说的参考是一部欧洲的文艺片,全片一直跟着人物视角。最终,我们主要参考了两部影片,一部是《荒野猎人》,卢贝兹基很喜欢用广角镜头贴近人物拍摄,以增加观众情绪的代入感;另外一部是《龙卷风》,这是一部灾难片,讲述了一群疯狂的自然景观爱好者为追逐龙卷风,不顾一切往风眼中心冲,这部影片中“疯狂”的人物心理状态和我们这个故事很契合。除了电影,我们还找了很多平面作品、绘画来作为影片的参考。
3.
不同城市的影像质感是如何设计的?
影片中的城市影像质感和城市本身并没有关系,有关的是人物的视角与视点。比如,老金眼中的东京和金丽娜眼中的东京,所呈现出的影像质感是完全不同的。老金眼中的东京与国内差别并不大,而金丽娜眼中的东京带有一种少女的青春与想象。
海边则挑选了一处相对更安静、更广阔的取景地,那里海水很干净,没有沙滩,大多是礁石,水就是很深邃的海水,这一点正好和我读剧本的感受相符合。
4.
在影片中用了很多手持和广角镜头来拍摄,作为摄影师您认为如何通过影像传达演员的情绪?
在拍摄的时候肯定是要带着情绪去拍,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增加对演员的代入感,就像游戏视角一样。努力去切身地体会演员的“愤怒”,而并非作为一个旁观者。
在技术上,我们在排练的时候需要和演员尽可能多沟通,才能在实拍的时候把演员的动作点和运动轨迹找准,这样演员也能更好地配合摄影机的运动。组里的演员都是很棒很专业的演员,排练的时候一旦表演方式被导演认可了,他们便会按照这个轨迹来,因此拍摄时的运动轨迹基本变化不大,而且演员表演时也会考虑摄影机的位置。这样摄影师操作的摄影机和演员的表演才能把劲使到一起去。
5.
现在很流行多机拍摄,但本片基本采用的大多是单机拍摄,在单机和多机的选择上您是如何决策的?
我认为这部影片更适合用单机拍摄。在影片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会制定一套属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语法和镜头风格。单机的好处是在片场能够很清晰地去执行它,而多机拍摄语法建立更多是在后期,是由剪辑师进行创作。我觉得以客观视角为主的影片更适合使用多机拍摄。多机拍摄不单是为了抢速度,更多的是呈现我们已经确定好的东西。
6.
金陨石和李苗苗在体育馆顶追逐的戏份是如何拍摄的?
曹导是一个非常喜欢实拍的人,所以这一场戏我们没有选择棚拍,而是真的在一个体育馆的屋顶拍摄的。我们选择的那个体育馆顶棚的造型非常有质感——密密麻麻的铁皮的和飓风来临时的乌云,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奇观。
拍摄时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体育馆的金属板被太阳晒得跟烤箱一样,环境非常恶劣。同时,在这么高的地方拍摄,演员需要做很多保护措施。所以对摄影来说,为了让大家少受罪,重要的是在前期设计好拍摄方案和顺序。每个镜头的动作戏不需要让演员从头演到尾,只完成这个镜头中的表演任务就够了,所以每个镜头都要拍准确,尽可能捕捉到每一个动作。另外,因为在外景,光也变得很不可控,所以我们必须提升拍摄效率。我们分了拍摄组和预制组,在拍摄组拍的时候,预制组同时开始准备下面的工作。不过还好,这场戏的主要镜头有20-30个,我们用了一整天就拍完了。
左右滑动查看
7.
结合后期特效天上下鱼的追车戏是如何拍摄的?
在前期的剧本与分镜设计时,我们要设计随着天气的变化,情绪层层递进,直到三辆车完成一个类似于科恩兄弟式的相遇。我们按照分镜做了动态预演,导演可以在动态预演中配上参考的音乐和台词,这么做的目的是精确计算每一个镜头的时长,然后再把每一个镜头单独拆出来,与特效部门商量拍摄方案。
8.
这几年影视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您对于哪些新技术感兴趣?
进入数字时代后,灯光器材的变化非常大,现在的LED灯的色温、光质、光效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为建立风格提供很多丰富的手段。而且LED灯的体积相比传统灯具小了很多,像卷布灯、气柱灯这样的灯具在运输和架设方面,都会很方便。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实景里拍摄。实景的质感是摄影棚无可比拟的。以前要是遇到一些很狭窄却很符合影片的实景,只有两种解决办法:要么是用功率很小的灯,要么是换景。但是现在用气柱灯充气起来,就可以代替一些以前笨重的灯具,大大降低操作的难度。现在灯光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拍摄逻辑改变了不少。
9.
有没有非常喜欢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启发?
先来谈谈导演吧,这几年我经常琢磨的就是诺兰导演。诺兰其实患有红绿色盲,所以他的电影中数字调色的比重很小。他会选择最大尺寸的胶片来拍摄,我觉得他是喜欢影像本身所带来的质感。比如《敦刻尔克》里,你可以看到飞机羽翼在气流中的振动;再比如《奥本海默》里面近距离拍摄人物肖像带来的那种力量感。实拍和大画幅胶片所带来的影像非常生动、非常壮阔、非常宏伟。他给我的启发很大,就是回到影像本身的质感。
还有一些摄影师我很喜欢。比如罗杰·狄金斯,他拍《边境杀手》那场密度戏时,并没有在前景的人物细节上做文章,更多的设计点放在后景的天空。《神枪手之死》载入影史的火车戏,其实就是一盏4K钨丝灯放在火车顶上。他对我的启发是,拍摄时摄影师的脑子要非常清楚,简单的处理往往更好。拍摄现场可以不复杂,但摄影师需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画面。
我早年学过画画,学画画的作用,首先是审美上的提升。绘画在西方承担了很多叙事性的作用,西方古典油画中很多都是讲典故。绘画还未为很多光影造型提供了美学上的支点,包括电影《沙丘》学习画作《马拉之死》,借助美术史上经典的构图和案例,能够很轻松地把想表达的东西传递出来。
学画画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自己画分镜。我的原则是能画的分镜都自己完成。分镜能更好地推进工作,比如,灯光组知道灯应该架在什么位置。再比如,道具组可以按照分镜提前准备道具。对于摄影师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自己想拍的内容塞进去,可以清楚地设计空间关系与透视关系,还能加入烟雾、镜面这种提升画面质感的元素。分镜可以让故事更加具象,有助于剧组其他部门共同理解故事。
撰稿:董育宁 谌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