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坛泰斗查阜西先生

文化   2024-04-01 15:59   江苏  





                                        取音 | 传统 | 节奏 | 妙指

 

近代琴坛领袖查阜西

——许建

査阜西介绍

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先生是中国近代琴坛的领袖人物。查阜西(1895—1976)一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二十年代开始在苏州、上海活动,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创办了“今虞琴社”,五十年代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古琴研究会”,他到哪里,哪里的古琴界就活跃起来,进而推动了整个古琴工作。

••••••

査阜西

他自幼生活在民族音乐的环境里,熟悉民歌小调,会吹笛箫,对昆曲、民间戏曲也很在行,特别对古琴更有感情,十三岁就开始弹唱琴歌,二十多岁在上海向 沈草农学奏《平沙落雁》、《秋塞吟》等琴曲,并开始发表关古琴的文章。

沈草农

学习笔记:沈草农(公元 1892 年 – 1972年) 号琴戡,浙江人,现代泛川派琴家。沈草农师承蜀人裴介卿,但琴风清静中正,宗于虞山。公元 1936 年,沈草浓在上海与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等共同组织“今虞琴社”,在琴界很有影响。沈草农与查阜西、张子谦合编《古琴初阶》。这是现代比较重要的琴著。沈草农的《平沙落雁》录音,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

三十三岁在上海任欧亚航空公司秘书期间,他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了古琴活动,他雄心勃勃,企图重振琴坛。

查阜西为此曾多次访问知名人士,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首先,求助于申报负责人史量才,1917年他在上海召开过“晨风庐琴会”,一时在琴界颇有影响,但他婉言谢绝了,理由是:国难当头,救国要紧。

接着,又求助于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他曾聘请杨时百、王心葵任该校古琴教师,也是一位热心古琴事业的人,不料蔡元培也拒绝了,他认为当前学习西洋音乐更为迫切。

查阜西又找到音乐家赵元任,他懂得古琴在传统音乐中的价值,却怀疑没有推广的必要。

查阜西还找过大名鼎鼎的 胡适之,胡也以为古琴只有艺术史的价值,尽管遭到这一连串的碰壁,查阜西却不甘心失败,经过多年弹琴的艺术实践,他深深懂得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确信它的知音大有人在,于是决心自已动手重振琴坛。

学习笔记:胡适之:【胡适】,字适之

查阜西旧藏“一池波”

••••••

他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刻苦练琴,他家居苏州,乘火车去上海上班的旅途中也要冥思默想,琢磨如何处理琴曲,

通过这样坚持不懈地追求探索,终于得心应手地掌握了一批难度较大,艺术表现更为高深的琴曲,他的演奏得到琴友们的承认,特别是他弹的“潇湘水云”韵味十足别具一格,当时人们送他一个雅号,称他为“查潇湘”,

他通过演奏,广交知音同好,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了“今虞琴社”,定期聚会,切磋琴艺。

前左2张子谦,左3彭卿,左4查阜西

••••••

今虞琴社1934年初建于苏州,后迁上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古琴团体,取名“今虞”是纪念明代的虞山琴派,期望它能像当年的虞山派那样在琴坛发挥作用。

通过今虞琴社,团结了上海、苏州、扬州、南京等地的琴友,并且推动了整个古琴界。

各地纷纷成立琴学团体,当时还有北京的“嶽云琴会”,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谿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成都的“律和琴社”等,通过这些团体,联系了全国琴界共二百多人。

936年今虞琴社苏州觉梦庐首次雅集

前方坐者为查阜西

查阜西主编的《今虞琴刊》是联系各琴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十八开的铅印出版物中,刊载有琴人们撰写的琴学论文,交流了各地琴坛情况,并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插图和照片,充分反映了当时琴坛活动的盛况,是不可多得的史料,从这本出版物中还可以看出,查阜西当时已经在琴坛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

查阜西一向致力于古琴资料的搜集,《今虞琴刊》中刊载的琴人调查表中就包括有:师承、年龄、藏琴、藏谱、擅弹曲目等。

《今虞琴刊》中刊载的琴人调查表

1945年他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将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专集《神奇秘谱》及《太音大全》等复制下来,带回祖国。

1945年查阜西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弹琴

••••••

1949年他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遇到版本收藏家郑振铎,又将他的有关藏书作了详细纪录。

1950年他托人摹抄了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珍藏的宋本《琴苑要录》和明本《懒仙琴谱》。

学习笔记: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古里镇。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

接着又在上海访得《玉梧琴谱》等珍贵版本。1954年参加演出团巡回到了广州,求得岭南琴派的《古岗琴谱》、《悟雪山房琴谱》。

1956年他出访全国各地,发现了宁波天一阁的《浙音释字琴谱》,重庆图书馆的《琴苑心传琴谱》以及其它罕见的谱集,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搜求,

1957年他自豪地宣布:“旧社会不少名家经过近百年的努力,才收集了67种琴谱,但是,今天的形势变了,变得令人兴奋而鼓舞,三年中先后购入、转钞,影印和调查所得,在谱集方面已达144种之多”(见《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序言)。

1956年采访“扬州琴人”

前左起为江树峰,查卓西,胡滋甫,徐笠樵,刘少椿

••••••

全面占有现存资料为研究传统琴曲艺术提出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必须系统地加以整理,才能更好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

对此,查阜西早就有所考虑,他于四十年代与 杨荫浏的通信中曾经指出:“中国音乐是一个期待着重新整理,重新估价的问题”,这种良好的愿望在旧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杨荫浏

学习笔记:杨荫浏(1899年—1984年2月25日),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对无锡道教音乐、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国基督教圣乐、北京智化寺音乐、西安鼓乐、五台山寺庙音乐、湖南宗教音乐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堪称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先锋。

他当时是中国航空公司副总经理,繁忙的行政事务不容许他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

五十年代初,他因病辞去了民航局的职务,同时又接受了民族音乐研究所通信研究员的聘请,从此专心致志于古琴事业,通过他领导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资料整理工作。

历代所传的一百多种琴谱按时代顺序纂编为《琴曲集成》共二十多册,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为保存和利用这些传谱提供了方便条件,他又将这些传谱中的文字资料,包括:解题、后记、歌词等,编为《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共八十多万字,由音乐出版社铅印出版,这是探索琴曲曲目内容表现、历史沿革和流传演变情况的工具书。

他还从历代文献记载中汇编了有关弹琴者的文字共二千余人,编为《历代琴人传》共四册,由北京古琴研究会油印出版。

此外还有《古琴谱字指法辑览》、《传统的造琴法》等。完成这一系列出版物都经过了非常繁重的编辑工作。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竟能在三、五年内陆续编成,连查老本人也深感欣慰,1957年他在自传中写道:“由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督促和领导,从1953年起,短短的三、四年中,对古琴音乐学习所得,超过了过去的六十年。”

••••••

工作认真勤奋是查老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重要优点,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他善于依靠组织,团结群众,许多古琴工作是他发动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少资料是靠琴友们提供信息和协助才能搞到手的,资料整理也是大家动手。他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的序言中就列举有二十个协作者或单位的名称。

他过去领导的今虞琴社和后来领导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实际上是他开展古琴工作一种手段,在发掘古谱方面,他发动大家动手的成绩尤为明显,南北琴家像管平湖、吴景略、姚丙炎等在他的带动下,陆续将绝响多年的历史名曲如《广陵散》、《幽兰》、《大、小胡笳》等弹奏出来, 丰富了演出节目,为文化史提供了翔实的古代音乐作品实例,

他自已弹唱的《古怨》、《苏武思君》、《胡笳十八拍》等琴歌别具一格,显示出独到的功夫。

1961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星期天的音乐会

左2为管平湖,左3为王迪 右2为溥雪斋,右1为查阜西

••••••

他不仅与古琴界有密切的交往,同时与学术界也有广泛的联系。

已故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先生就与他有多年的友谊,早在四十年代就书信往来讨论音律等问题,其它如俞平伯、沈从文、阴法鲁等都和他相知甚深。

他在接社会名流的同时,对于年青一代也热情相待,对他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关心其成长。

五十年代有个东北青年从广播中听了查老的古琴讲座产生极大的兴趣,从通信求教到登门拜师,直至查老的帮助下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这个青年就是该院古琴专业副教授李祥霆。

查阜西与李祥霆

人们常从广播中听到上海民族乐团女高音歌唱家沈德皓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这首歌就是她向查老学习的,她那富于民族风格的咬字吐音确实是深得真传。

北京电影乐团的孙贵生将演出查老传授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前,每天在查老家精心排练,演出后得知反映热烈,查老高兴地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件事,他关心的不仅是这次演出,而是古琴事业后继有人。

为普及古琴知识,他多次在广播台和音乐院校举办讲座,为培养新的听众,他不辞劳苦地参加演出,仅1954年一年中就有二十多次。

六十年代,他虽已年近古稀,还不止一次在电视台演唱古典诗词,

七十年代,他还关心着《琴曲集成》的出版事宜,直至1976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岁。

                所发布内容来自网络,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琴事雅韵

两耳是知音

七弦为益友





                        以传承古琴文化艺术  弘揚傳統文化为目的

 


琴事雅韵
弘扬中华传统古琴文化,交流操习琴艺之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