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钊: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古琴文化

文化   2024-08-25 16:17   江苏  

      吴钊先生开宗明义, 指出讲座的主题是“学好古琴与文化自信”。他说, 古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 是音乐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它把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对精神的追求, 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吴钊先生说, 要弹好古琴, 在琴器、琴技、琴艺、琴道等各个方面, 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自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首先, 在琴器方面, 要有一把合适的古琴。

     古琴的音色, 大致分为两类, “金石之声”和“皮鼓之声”。“金”指编钟, “石”指编磬。“金石之声”散音厚实, 按音悠长, 音质内敛, 比较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

      声音的质量, 还可以用物理的方法, 通过频谱仪进行量化分析。

     学好琴,需要有一把音响效果较好的琴,从一开始就训练自己对好声音的辨别能力。但不等于价格越高琴就越好,关键在音质。


     其 次, 在琴技方面, 右手、左手姿势要正确。

      要“行合古式”, 右手“弹欲断弦”, 左手“按欲入木”, 但“用力不觉”。弹琴与太极拳、传统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异曲同工, 看上去儒雅、简静、柔和, 实则内里蕴含强大爆发力。在弹一个音时, 99%的时间是放松的状态, 只有1%的时间是用力的瞬间, 所以不易察觉到。

      如果弹琴动作幅度大, 或许看起来“神采飞扬”, 实则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 背离古琴文化意蕴。

      弹琴时, 姿势对了, 声音质量就高了。如果肩周出现疼痛, 则提示相反方向的手的姿势不对、用力不对, 就应及时调整了。



      第三,要做到技、艺、道三者的合一。

       技术要符合艺术表现,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要想将古琴音乐完美地表现出来, 首先要尊重古曲本身的文本表达, 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和特点, 对琴曲的诠释要放在原曲自身风格的基础上。比如《忆故人》一乐句中用“抹挑抹”强调一种内在的含蓄的表达, 如果弹成三个“挑”, 便显得激越直白, 改变了原曲的意韵和审美。又如《普庵咒》中一乐句中的退复, 普通的退复其音高为“3(mi)2(re)3(mi)”, 如果是小退复, 则“2(re)”变成“似2(re)非2(re)”, 符合宋代开始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思想。

      古琴除了悦耳, 悦心, 更注重养心。“琴者心也”, 藉琴“明心见性”, 对琴曲意境、审美、精神的追求是以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禅宗的哲学文化为基础的。比如《梅花三弄》, 要突出一种清风傲骨的正直品质和精神追求, 如果只注重外在的花样, “梅花”可能会被弹成“桃花”。

      因此, 要真正理解古琴, 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 而要了解传统文化, 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相应地, 要真正弹好古琴, 应该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 而是要在掌握扎实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第四, 坚定文化自信, 恢复古琴文化的本来面貌。

      古琴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割裂。随着西方音乐体系的引进, 古琴等民乐教学深受影响, 传统文化审美和传统技艺不断丢失。比如《古琴曲集》的出版, 一方面对琴谱琴曲的普及发挥了作用, 另一方面也非常遗憾的省略丢失了大量左手吟猱的谱字记录(如下图《渔歌》所示)。



       《谿山琴况》指出, “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现在有些人照《古琴曲集》弹琴, 就失了原有的韵味。古琴减字谱, 是用专用符号记录动态的弹琴过程, 被称为古代的“录像”, 在传承古琴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琴人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古人传统衣钵, 研习历代琴学精华, 学好经典文本, 恢复古琴文化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 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才有真正根脉延续, 才有强健艺术生命力。

      吴钊先生还回答了现场琴友提出的10个问题, 进行指法示范, 并精彩演绎一曲《良宵引》, 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笑声和欢呼声。


所发布内容来自网络,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立马删除

                                      扫一扫加好友

琴事雅韵

两耳是知音

七弦为益友



以传承古琴文化艺术  弘揚傳統文化为目的







琴事雅韵
弘扬中华传统古琴文化,交流操习琴艺之心得。
 最新文章